●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 涂咏梅
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模式探究
●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 涂咏梅
在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探究优化成为大势所趋。本文通过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点,研究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研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模式,从而为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提出相应的建设思路和具体措施,以实现培养和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目标。
国际经济与贸易 教学模式 优化措施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国内普通本科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长进,例如基本完成教学体系的创建、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专业教师团队质量的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具备了经济学重视基础理论这一板块的教学研究的学科特点,同时也具有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培育学生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专业特性。在立足于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我们以专业特性为导向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分析发现国内大部分院校所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发展模式上已逐渐形成两种路径,部分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课程基础,但其在本科范围内招生规模较小,这类大学在学科发展方向上追求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方法的现代化、国际化,始终坚持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进行理论上的探讨、研究与创新。而其他大部分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则是打造实用型人才,其核心工作在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其次才强调对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
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定位能为其今后在理论方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顺应了国际学科的发展潮流。但现在国内大部分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多采取大规模招生,这就要求其将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用型、创新型人才作为发展目标,而非强调对于纯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这一模式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是否成功。
(一)理论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有很多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如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等。这些课程多数是利用经济学的原理或者方法等,对产品和要素的交易及利益分配进行研究。也正是由于其理论性强的特点,让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理论性教学,进而忽视了对实务课程的讲授。但在具体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交易中,仍有很多经济理论等是无法进行诠释的,需要在加强实践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讨论。
(二)实践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本身就属于实践操作课程,像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国际贸易结算、外汇市场与外汇业务等都是需要进行实践操作的课程,因此需要学生真正地进行实践操作才能对其进行明确的掌握;第二,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中会涉及大量的实践性问题。像外企员工的培训、国际结算工具的选择等等,都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有深刻体会与了解的。
(三)国际性。国际性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又一显著特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针对国际进出口贸易问题而设定的专业,因此不论哪方面的知识都会涉及到国际市场。为更好地适应其国际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外语知识,可以无障碍地与国外业务员进行交流,从而完成贸易交易。不仅如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还要熟知国际进出口贸易的惯例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交易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通过对交易国家的了解,更加高效地完成进出口贸易的交易。
(一)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错位。现在国内仍有不少院校将“为各专业进出口公司、国有涉外经济单位、外资企业、教学研究单位培养合格的对外经济贸易的经营人才以及国际经济贸易理论研究人才”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相矛盾,也脱离了新时期注重创新创业的时代主题,违背了国际创业教育的大潮。21世纪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重视对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将能立足实际进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流程优化、业务创新和工作机会增加的能力培养作为重中之重,同时也要兼顾传统的教学理念。
(二)忽视实践类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目前,国内大部分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发展路径明确为培养实用型对外经济贸易人才,但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实践类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地位、所占比例与传统理论课程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类课程教材编写存在不足、教学团队组建速度较缓、教学理论研究较少,对于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建设投入增量十分有限。同时存在着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的问题,实践类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建设力度较弱。实际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发展过程中日益与国际接轨,在这种情况下实践类课程是否具有特色、学生实践运用能力水平的高低成为各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实力强弱比较的新依据。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更新落后于国际市场的发展变化。当前,国内大部分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院校所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主要为:《国际结算》、《进出口实务模拟操作》、《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外贸英语函电》、《国际电子商务》等。其中仅《国际电子商务》一门课程为新型课程,其余课程均已开设数十年,而新课程如反倾销、保障措施类的课程并没有成形或还没有开设,这些课程皆与当代国际市场发展变化特点相适应,且针对的主要内容多是我国外贸企业在实际国际贸易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法,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体系建设仍需不断更新优化,做到与时俱进。
(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缺乏新意,较为枯燥。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为传授讲述理论知识及其延伸,不仅方式呆板而且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实际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因其自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亟须在介绍基本操作规范、基本理论知识、基本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或实际经历来介绍操作技巧、要领,从而使学生能切身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同时还要强调教学过程,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使学生切实掌握能力。能否使学生在实践经历中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是评判专业课程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如果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模式仍不加变革地直接沿用传统理论课的授课形式,不仅会误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教学,更会误导学生对于专业的认知理解。
(五)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教学缺乏对学生实验、实习的保障。要想保证学生能真正吸收消化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的课堂教学知识,就需建设健全配套的专业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在建设校内专业实验室方面,各院校近几年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买入了大批教学、实验软件,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实验软件进行操作前往往缺少必要的调整改造,使用后也缺乏对于实验经历的消化吸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方面,多数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机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往往只起到应付检查的作用,难以真正做到服务学生、锻炼学生。
(一)重构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国内一些院校已开始对其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将目标明确为“既为各类国有专业进出口公司、各国有涉外经济单位、各类外商投资企业培养各类合格的外经贸经营人才,又要培养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富有创业精神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国际贸易的自主经营人才”,开始提倡培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化的高素质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这样不仅培养了创新、创业者老的专业培养目标,还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不仅仅是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的求职者,适应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实践的新发展。
(二)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体系。国内不少院校在推动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完善,并以此为基础设立一些与当代国际市场发展变化特点相适应的新型课程。在完善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方面,开始对“国际贸易实务”、“进出口实务模拟操作”、“国际货运与保险”、“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外贸英语函电”、“国际贸易单证”、“商务谈判”、“国际电子商务”等课程加入实践操作板块,丰富这些课程的实践内容,使学生在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中得到进一步的学习和锻炼,而课堂教学则进一步突出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新型课程方面新设诸如“反倾销、反补贴实务”、“新型国际贸易方式”、“中小型外贸企业管理”、“创业管理”等课程。除此之外,改革创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体系,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构建,形成“经济学公共基础+创新意识、学科基础+实践素养、专业知识+贸易实训、科学研究+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基础、专业、实训+创新”的三级实验平台体系,使对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连续性、连贯性。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经济类同类型专业课程在具体课程建设方面的优秀经验,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以自行编写教材、教辅资料等方式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逐渐构建区别于传统理论授课型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形式。
(三)建立校内专业实验室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是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必要性日渐明显,国内各院校开始加以重视,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国内,部分已完成专业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的院校将重点转移到了对教学、实验软件的改造、消化和吸收上。致力于为学生使用好学习软件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对于缺乏相应教学资料、课本教材的教学实验软件,动员已有的师资力量根据所买软件的基本原理编写相关教学材料。随着理论研究和实际操作的不断发展完善,越来越多有关专业实验、实习实训方面的教学资料得到出版发行。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大部分院校在不断增加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数量的同时,开始着重将基地的数量与地区招生规模相挂钩;努力做到实习实训单位的工作类型、内容与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相一致;力求实现实习实训单位对学生的培养锻炼与其所需的能力、素质相匹配。与此同时,不断调整、优化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社会实践方式、内容的管理,各院校应设立专门的部门科室来进行对外实习实训方面的交流沟通,定期与有关企业开展交流座谈,加强双方的沟通协作,共同致力于打造优秀的实习实训基地。除此之外,组织实习实训指导、值班老师进行实习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对于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解决。
(四)优化传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考评体系。国内已有不少设立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院校开始在专业课程的考评体系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与考核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的地位,重点着眼于考察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加大学习过程的考察评价在最终课程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调整以往将理论考试的卷面成绩作为评定学生课程成绩的主要参考依据的传统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新型的考核方式,如将社会调查报告、实习实训日志、企业评定书、成果展示答辩等考查方式与书面理论的卷面测评相配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增强其处理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弱化传统书面理论考试的地位,以课程考评体系的调整优化为助推器推动整个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
(五)调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选修课的内容。深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其在理论研究上的深刻性、课程设计上的前瞻性、教学内容上的知识性、课本教材的时代性,以精品课程为动力助推其他课程的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要以社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在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为导向,与时俱进,不断加以调整优化。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在横向上的拓展延伸,在纵向上的巩固深化,取消部分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增开诸如海关业务、项目管理、物流管理类的实用型课程。■
(本文系武汉纺织大学2014年教育教学项目 “完全学分制下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141131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董琳娜.2011.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ECONOMIC RESEARCH GUIDE,18: 135-137。
2.罗振华.2010.浅谈高职经贸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