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2015-01-19 21:47:20车龙永
读与写·上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百草园语感素质

车龙永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感的培养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个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教学中加强语感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1.加强语感分析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同时,他还说"读者必须把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这些话都点出了揣摩、品位的重要性。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那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景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也只有细细品味揣摩,才能对"梦幻"的使用之妙了然于心。

2.加强言语实践

一个人的语感素质也得益于后天的理性成分。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一定的语感技能,否则人们便无法进行言语交际了。但是,后天接受语文教育的差异,会造成人们语感素质和技能的差异。具体到每一个人,语感的素质有高下之分,即其深度、广度、美 度、敏度无不因人而异,其语感技能自然就有强、弱之别。一般地说,文化程度和语文素质越高,接受和发出言语符号的范围和深度就更为广阔和深入,精神、心理活动更易趋向细致和深刻,语感素质就更高,语感技能就更强。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的语感水平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强调语感作用,决不意味着排斥或轻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语文知识可以提高语感的质量,因为"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毛泽东语)。语感主体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对言语对象的认知、感受 和理解,才能提高语感素质的水平,使之由初级的、浅层次的语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的语感水平推进。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

3.指导学生朗诵

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有多种,尤其要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品读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如指导学生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于童年乐园的一段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章唤起学生的想像,使他们在头脑中展现百草园景象。接着再细细品读,品读中理解这段文字使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句式。前一关联句式,略写百草园的整体,先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后一关联句式,详写百草园的一个局部,叙述的景物从动物写到植物,表明了作者欢乐、愉快的童心。然后再尝试回忆往复几次,学生就能轻松地将所背内容记住。课后练习中以这段文字为例写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些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有所拓展但教师要注意避免让学生机械背诵,而要让学生在"品"中积淀语感。

4.品味现实生活

生活是学生的最大课堂,潜移默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爱好,性格、特点及语言感受能力。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一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这说明只有经常观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别人的语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细辨别其中好坏,慢慢地培养自己的语感。如听见"落叶"二字,不但会想到一个落英缤纷的景象,还会想到初秋、寥落、思乡及无常等等意味。

5.促进个性发展

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谈及创造性。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的头脑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个学生的头脑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阿Q和孔乙己形象。这就是说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语感能力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著名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曾经说过:"背诵词语,理解词语,以致理解词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不够的,应该使这些词语成为内在决定个性的东西。"因此,教学中就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比如分析《祝福》中祥林嫂人物形象,未必非得把学生驱入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去认识其"反抗"意义的思维峡谷不可,如果有同学从人性方面去考察,得出那是本能的"挣扎"也不能否定;读《荷塘月色》,有学生只为朦胧、宁静、优美的意境所陶醉,并未领略什么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满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的淡淡的哀愁"。

总之,视语感能力培养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由语文学科内部规定性和教学活动的内部规律性所决定的,现代化语文教学就是要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使得学生面对语文材料,创造性地感悟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东西,用有限的知识孕育和启迪最多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把人格构建塑造能力视为语感能力最高层次意义上的目标。这不仅为深化语文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展示出广阔前景,更对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人的素质培养具有现实的实践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百草园语感素质
学校里的“百草园”
小主人报(2022年3期)2022-03-11 08:26:44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8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4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7:30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13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语文知识(2015年12期)2015-02-28 22:02:08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