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媛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初中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人生观价值等的重任。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材谈谈德育教育。
1.初中语文德育教学的原则
1.1明确目标的原则。思想教育的目标因文而异,我们在教学必须中要明确每一篇课文的思想教育目标,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张冠李戴。教《我的叔叔于勒》就必须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金钱之上、利益至上的社会实质;教余光中的《乡愁》就要启发学生领会作者对亲人对大陆不尽的思念,使学生产生企盼台湾回归、维护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不同的课文,应有不同的德育目标。
1.2针对实际的原则。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有的放矢。在课前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并分析产生这种思想状况的个人、家庭、社会原因。教师要用全新的观点来审视今天的学生的思想特点,发挥语文教学思想导向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的思想摆脱庸俗浅薄的泥淖,跟上时代的步伐。
1.3把握时机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必须要结合教学内容,把握好教育时机,不能是脱离书本、脱离课堂的直白式、说教式,要在教学语文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做到天衣无缝、润物无声。比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当讲到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现在某人做了坏事,有个人见义勇为,拔刀相助,将那人也暴打致死行不行?"通过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现代的法制社会不同于封建时代的人制社会,我们应该运用法律的武器,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正当的权益。
1.4去糟取精的原则。选入教材的课文思想倾向大多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有的课文含有思想糟粕,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分辨,做到一分为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例如《桃花源记》一文中,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否定,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要认识到,他所追求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状态,是对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否定,是应当加以批判的。
2.初中语文德育教学的方法
2.1在教学中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由此可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就是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的好教材。饱经苦难的犹太民族能如此出色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犹太民族那种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祈祷和百折不挠,重视智慧,重视文化、精神教育的民族精神。让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领悟到只有保持我们民族每个个体优秀,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2.2在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教育。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结协助的精神,集体观念淡薄。结合单元口语交际的有关内容,我让学生以《集体主义现在还要不要》为题展开辩论,让他们明白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无穷的,以此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青少年的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家庭、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品德的影响也是非常大,但他们毕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里度过,他们的品德的形成更多地感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我们教师首先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使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样,我们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2.3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通过学习《苏州园林》、《晋祠》等课文,带领学生饱览名胜古迹,激发爱国之情;通过学习《木兰诗》、《谈骨气》等课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通过学习《中国石拱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课文,让学生了解祖国领先于世界的科学文化成就,教育学生做建国之才;通过学习《红军鞋》、《草地晚餐》、《七根火柴》、《白杨礼赞》、《一件珍贵的衬衫》等课文,让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奋斗历程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引导学生施"报国之行"。
2.4在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精心培育"感恩文化",让学生知恩图报。那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蕴涵的那份深深的父爱不仅感动着朱自清,更感动着一代一代的青年人;"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冰心的小诗表达出对母爱的赞美,对母亲的怀念,对母爱回报!魏巍《我的老师》,鲁迅的《藤野先生》等课文,让我们学会感念师恩,友情珍贵。
2.5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城内的一部分学生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 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人生寓言》告诉学生:人生有财富和不幸,生活有得有失;如何面对财富和不幸,关键是大家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在困难中锻炼个人的意志。
2.6在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挫折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语文教材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内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童年》、《丑小鸭》、《爸爸的花儿落了》等课文,都是对学生渗透挫折教育的极好教材。我们通过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烦恼与挫折,是成长中的必然。对照别人的坎坷历程,我们要树立自信,坚定信念,有自己的追求和抱负,同个人挫折,人生不幸相斗争。
总之,德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课堂需要人文精神,德育教育在语文教材中体现很多,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自然渗透德育内涵,可谓"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的情感熏陶,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真正寻找到自身的精神家园。
读与写·上旬刊2015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