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立秋,全社会的高考余热仿佛随季节消退,而举国“高考新政”的轨迹却越来越清晰——
2014年,上海、浙江启动“新高考试点”; 2016年,25个省市宣布恢复使用全国卷应考;2017年,全国所有高中都将步入新高考学习序列……这些信息意味着,中国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已经或即将被强大的“高考指挥棒”带入新的征途。
本刊教育评测研究员吴虹女士,经过大半年的一线调查与案例研究,圆满完成了这一期以“新高考”命名的特别专辑。我们闲聊的时候,发现她不经意陷入一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专业焦虑,她说:中国最好的学校,拥有一流的资源与人才储备,真心要做好这件事都并不轻松,更何况广大的普通中学?
我却因站得较远而相对乐观——其一,既然从上到下,人人都觉得高考独木桥必须要改,那么新高考就不可逆转;其二,中国教育人尽管慢热,但基层民间藏龙卧虎,并不缺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何况还有更多的改革支架、共享平台正在搭建中呢?
前些日子一集集看完央视纪录片《高考》,第六集拍摄了蒲公英教育智库旗下泉源高中的故事,帮助我一边身临其境,一边展开反思——面对改革大势,什么是当下高中教育最应该选择的道路?
泉源高中第一届学生刚刚经历了高考,他们为实验班所在学校实现了历史性的升学突破,但因此前过高的自我估计,师生反而有些失望的情绪。低控制力自主学习,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不以高考为唯一指向的综合能力训练……我们的道路如此之难。那么,是不是大家怀着美好的初衷走错了方向?或者,能不能撑到理想实现的一天?
要回答这个问题,前提是认真思考另一个可能的方向,以衡水中学为代表的教育——高控制力的学习、绝对整齐划一的学习、完全以高考为唯一指向的能力训练——是不是仍值得今天的学校教育追捧效法?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的结论也更加清晰:泉源高中的难题是“这边已经离港,那边尚未靠岸”,两头不确定时最容易纠结。我们的出路并不是回头,而是加速前行——何况,泉源师生已经提前跋涉了三年的时光。
今天的中国高中,正是“万船欲离旧港,无人已靠新岸”的时候。“岸”在何处?我想,在新高考的新目标下,我们理应在动态中,致力于建构一个新的稳定系统:师资、流程、课程、工具、环境、学习资源等,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实现高中学习的生动、有效、集约化和个别化。
本期“新高考”专辑,描述的正是国内学校的先行者,如何尝试搭建这个新的“系统框架”,并戴着镣铐、顺着大势寻找学生面向自主选择性学习的方法路径。公正地说,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新高考改变学校”最为全面、专业、接地气的田野报告,隆重向您推荐,因为它值得每一所期待有效应对挑战的中小学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