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桂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果说阅读教学是一次旅游观光的活动,那么教师就是导游,“导游”适时巧妙地讲解、启发,能诱导”游客”充分发掘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使“旅游活动”成为获取、创造、审美的历程。怎样让阅读教学更高效呢?本人想从指导策略上进行探讨。
一、初读指导,感知课文
崔峦老师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提到:“课文的朗读教学,要体现这样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平淡到读出感情。” 因此在语文课上,读准字音的教学环节十分重要,一定要做到扎实有效,把好朗读的第一关。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充分自主的时间,让他们借助课文中的拼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新词;课前预习过的,可以安排同桌互读,互查互帮既能克服优等生因会读而产生的厌倦心理,也能促进学困为顺利通过而加倍努力。教师在反馈检查时的及时正音尤为重要,特别是文中出现儿化、轻声、变调等较难读的字词,要重点突破,举一反三。
二、读思结合,边读边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读思结合,要带着问题去阅读。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的林冲( )的洪教头。鼓励学生“读书要读出个性,读出属于自己的结论”,着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与文本对话,研究林冲和洪教头,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由于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在课堂中激发了学生阅读的信心和热情,让学生的心灵在广阔的空间自由飞翔。于是,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变得“立体”起来,鲜活起来,丰满起来,正如叶澜教授所描述的那样: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教师独具匠心的预设生成了精彩的课堂,创造出学生心目中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人物形象。
三、精读指导,声情并茂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各个学段阅读能力的一个明确要求。要读得有感情,就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对重点语句进行重音、停顿、语气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基调,理解文章的感情,做到声情并茂。朗读是学生对课文个性化解读的方式之一,当一个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时,他所展示的不仅仅是朗读的技巧,更是对课文的深层理解,是把课文内化为自己语言后的情感化表达。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有情”而读,用情促读。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情感基础,找准文本的情感切入点,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意识地助燃学生原有的情感火花,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的心灵,与文本实现情感交融。
四、角色效应,深化理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使学生主动参与,关键在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去思考、去体验,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海伦·凯勒》第一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交流感受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所有同学都不发一点声音,这样持续三到四分钟后,让学生睁开眼睛。此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感叹起来:“眼前一片漆黑,太可怕了!”……
在学生感叹之余,我马上让他们再次交流:如果此时你就是海伦,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许多同学都说她可能会想到命运对自己为什么这样不公?会自暴自弃、会想到死,等等。还有的同学说,她肯定很绝望、很无助……是啊!刚开始海伦就是这样想的。引读“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让我们带着这种复杂的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学生的阅历不深,很多时候要让他们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就必须给他们营造一个相似的场景,让他们亲自体验,深入感受,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文章中蕴涵的深意,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习得。
五、音乐助读,学科共融
有位理论家曾这样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语文与音乐有着天然的、广泛的联系,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包含,相互渗透。让语文阅读教学走进音乐,让音乐走进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会是另一番天地,学生会因此有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语文学习会在愉悦中得以提升。把音乐因素引入神圣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优美的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创设的特殊氛围之中,调动他们的情感,促进他们对文本的解读,达到曲径通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明天,我们毕业》第5自然段时,教师播放乐曲《我爱米兰》。随着优美的音乐弥漫整个教室,学生记忆的阀门自然开启,六年来老师关心自己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老师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向同伴倾吐。这样,既为激发学生——即将离开母校的学子对老师的眷恋之情作了较为理想的铺垫,又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播放一首能与课文高度匹配的乐曲,常常能把老师怎么也讲不清的、课文中蕴含的东西淋漓尽致地传达给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树立新阅读教学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阅读能力的全面培养为主线,注重情感熏陶,引发自由感悟,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