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静严文跃胡文静杨 觅任 伟刘宝瑞钱晓萍
(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江苏南京210008;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鼓楼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08)
益髓健脾汤减轻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副作用的临床研究
胡 静1,2严文跃2胡文静1杨 觅1任 伟1刘宝瑞1钱晓萍1
(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肿瘤中心,江苏南京210008;2.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鼓楼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210008)
目的:观察益髓健脾汤对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期间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108例需要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给予标准方案化疗,并对化疗副反应进行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益髓健脾汤口服。在整个化疗过程中监测患者血常规及消化道反应情况,并做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化疗过程中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情况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情况均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在化疗的同时配合服用中药益髓健脾汤,可以显著减轻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及消化道症状。
结直肠癌 益髓健脾汤 化疗副作用 中西医结合疗法
结直肠癌过去在欧美发达国家高发,被认为与肉类及高脂肪、高热量饮食有关。近年来随着国人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环境因素等影响,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发病率已经位居第3位,死亡率第4位。结直肠癌常见的治疗手段为手术、化疗及放疗。近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多地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其在提高免疫力、减轻化放疗毒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本研究观察了中药益髓健脾汤对结直肠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及消化道症状等副作用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至2014年4月本院肿瘤中心需要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0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治疗组男34例,女20例;平均年龄56岁;平均病程0.9个月;根据AJCC第7版分期标准Ⅱ期18例,Ⅲ期20例,Ⅳ期16例。对照组男32例,女22例,平均年龄53岁;平均病程1.0个月;根据AJCC第7版分期标准Ⅱ期14例,Ⅲ期28例,Ⅳ期1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分期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经病理学确诊为结直肠癌;(2)年龄大于18周岁,且小于80周岁;(3)根据NCCN指南需要进行化疗;(4)体力状况可耐受化疗;(5)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6)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正常;(7)取得患者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特殊人群(孕妇、精神病);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的基础疾病患者。
1.4 退出标准 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特殊生理变化等,难以继续治疗者。
2.1 对照组 使用标准的化疗方案。化疗方案有: mFOLFOX(奥沙利铂、亚叶酸钙和5-氟尿嘧啶),XELOX(奥沙利铂和希罗达),FOLFIRI(伊立替康、亚叶酸钙和5-氟尿嘧啶)。21~28d为1个周期,连续化疗6~8个周期。
2.2 治疗组 化疗方案同对照组,同时口服中药益髓健脾汤,药物组成:山茱萸10g、枸杞子10g、制首乌20g、女贞子15g、太子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炒薏苡仁20g、陈皮10g、甘草6g、炒谷芽15g、炒麦芽15g、连翘10g、甘草6g。血虚加当归10g,气虚加黄芪10g,血瘀加莪术10g。以上药物水煎口服,每日2次,每次100mL。治疗28d为1个疗程,共服用6个疗程。
2组患者在化疗前均应用盐酸帕洛诺司琼静脉注射预防性止吐。化疗后患者若出现2级以上白细胞下降或中性粒细胞下降,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若出现3级以上血红蛋白下降,给予红细胞悬液输注;若出现2级以上血小板下降,给予重组人白介素-11皮下注射;若出现1级以上消化道反应,给予甲氧氯普胺肌肉注射止吐、静脉滴注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1 化疗毒副作用评价 根据NCI-CTCAE v3.0标准进行化疗毒副作用的评价[1]。
3.1.1 白细胞下降 0级: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1级:正常范围低限至3.0×109/L;2级:2.0~3.0×109/L;3级:1.0~2.0×109/L;4级:小于1.0×109/L。
3.1.2 血红蛋白下降 0级:血红蛋白含量在正常范围内;1级:正常范围低限至100g/L;2级:80~100g/L;3级:65~80g/L;4级:小于65g/L。
3.1.3 血小板下降 0级: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内;1级:正常范围低限至75.0×109/L;2级:50.0~75.0×109/L;3级:25.0~50.0×109/L;4级:小于25.0×109/L。
3.1.4 消化道反应 恶心分级:0级,正常;1级,食欲降低,不伴进食习惯改变;2级,不伴体重下降的经口摄食减少,脱水或营养不良,静脉补液小于24h;3级,经口摄入能量和水分不足,需静脉补液,鼻饲,或全胃肠外营养(TPN)大于24h;4级,危及生命。呕吐分级:0级,正常;1级,24h内发作1次;2级,24h内发作2~5次,静脉补液小于24h;3级,24h内发作6次以上,静脉补液,或TPN大于24h;4级,危及生命。
3.2 统计学方法 使用stata9.0软件进行统计,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3.3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情况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情况见表1~表5。治疗组上述化疗副反应发生情况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白细胞下降情况比较 例(%)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血红蛋白下降情况比较 例(%)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血小板下降情况的比较 例(%)
表4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恶心反应情况比较 例(%)
表5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呕吐反应情况比较 例(%)
Ⅳ期结直肠癌以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Ⅲ期及部分Ⅱ期结直肠癌术后需行辅助化疗以减少复发和转移风险。结直肠癌的化疗药物主要为奥沙利铂、伊立替康、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等[2],引起的毒副作用以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为主,临床表现为乏力、腰膝酸软、恶心、呕吐、纳差、腹泻等。这些毒副作用的存在一方面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影响了化疗的顺利进行,对化疗的疗效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医药在缓解化疗毒副作用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笔者根据中医扶正固本、解毒抗癌理论,选用具有滋阴补肾、益髓固本、抗肿瘤的中药山茱萸、枸杞子、制首乌、女贞子,补气健脾、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氧化功能的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甘草,具有清热解毒抗癌功效的连翘,以及健脾理气的炒薏苡仁、陈皮、炒谷麦芽等组成中药益髓健脾汤,进行了本临床观察。
消化道上皮细胞以及骨髓造血干细胞等代谢旺盛,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这些正常细胞造成了损害,因此出现了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的骨髓抑制现象,以及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中医认为这是毒邪内侵、损害“肾主骨”和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所致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的结果。《素问·评热病论》提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恶性肿瘤化疗后,药物毒邪侵犯机体,可以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引起骨髓抑制[3]。骨髓抑制为西医病名,包括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中医多将其归为“血虚”、“虚劳”等范畴。骨髓抑制会引起化疗延迟、化疗药物剂量不足,因而影响化疗的疗效。益髓健脾方中制首乌养血益肝、固精益肾,研究表明其可以明显改善造血功能[4];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等可滋阴补肾,调节机体免疫力,减轻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5-7]。益髓健脾汤与化疗联用,可以明显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恶心、呕吐为化疗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引起电解质紊乱,目前临床上有一些止吐药物,可以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但同时又会导致胃肠道蠕动减缓,从而引起便秘,甚至部分患者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本研究结果提示,益髓健脾汤可以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反应的发生率及程度,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综上,益髓健脾汤可以减轻结直肠患者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下一步的研究拟扩大样本例数,同时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其作用机制。
[1] 金晟娴.肿瘤化疗药物新的不良反应评价系统—CTCAE v3.0.儿科药学杂志,2011,17(3):53
[2] Gruenberger T,Bridgewater J,Chau I,et al.Bevacizumab plusmFOLFOX-6orFOLFOXIRIin patientswith initially unresectable livermetastasesfrom colorectal cancer:the OLIVIA multinational randomised phase II trial.Ann Oncol,2015,26(4):1
[3] 杨辉舟,董立平.毒邪论——癌毒纵横.光明中医,2012,27(10):1949
[4] 高淑红,苏珍枝,肖学凤.制首乌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2):74
[5] 邹品文,赵春景,李攀,等.山茱萸多糖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机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1):20
[6] 王静.枸杞子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分析.亚太传统医学,2014,10(7):50
[7] 刘婷婷,王萌.女贞子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14):228
R735.34
A
1672-397X(2015)08-0040-03
胡静(1980—),女,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药抗肿瘤机制与临床。
钱晓萍,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qianxiaoping211@hotmail.com
2014-03-27
编辑:吴 宁
南京市卫生局青年科技人才项目(QYK1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