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宝惠
进入21世纪的今天,肿瘤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生物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外,针对肿瘤在器官组织、分子水平的靶点不同,还可以使用不同的靶向治疗技术进行靶点治疗。由于靶向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小,因此,受到很多医生和患者的追捧。
那么,靶向治疗时代,传统化疗过时吗?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化疗和靶向治疗,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化疗PK靶向治疗
化疗 毒副反应较大
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促进肿瘤细胞分化的一种治疗方式,它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对原发灶、转移灶和亚临床转移灶均有治疗作用。
传统化疗药物属于细胞毒性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不可避免会伤害正常细胞,因此,很多患者化疗后毒副反应比较大,比如出现胃肠道反应,脱发,白细胞、血小板下降等,严重的毒副反应还会摧毁人体免疫系统。但随着化疗辅助药物的不断发展及临床应用,化疗的毒副反应逐渐减少,绝大多数患者化疗后的毒副反应仅为轻度至中度,可以很好耐受化疗。
分子靶向治疗 毒副反应较小
分子靶向治疗,是对已知肿瘤发生机制所涉及的异常信号传导通路进行阻断,从而起到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与其他治疗肿瘤的方法相比,靶向药物治疗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能够准确打击癌细胞而又不伤害正常的细胞。例如,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在EGFR基因突变的肺癌患者中,不仅疗效显著,而且毒副反应小。
分子靶向治疗直接消灭癌细胞,一般不会误伤机体正常的细胞,因此,患者常见有腹泻、皮疹等,但不会出现脱发、白细胞下降等严重反应,患者生活质量较高。此外,靶向治疗药物的服用方法非常简单,患者可以在家治疗,不仅节省住院费用,安全性也有保障。
靶向治疗:不能完全取代化疗
虽然分子靶向治疗,包括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出现,在癌症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且没有化疗的毒副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取代传统化疗。
首先,靶向治疗并不适合所有人 虽然分子靶向治疗在部分癌症患者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是,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并不适用于每一位癌症病人。例如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针对EGFR突变的患者有效率可高达70%,而没有突变的患者有效率不到5%。而实际临床中,近一半的患者没有基因突变,或是无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并不适合首选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仍然要采取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可见,靶向治疗虽然对正常组织损害小,但治疗获益人群仅限于某些基因突变的患者。
其次,靶向治疗后期也需进行化疗 即便是接受了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后,也会出现靶向药物耐药而疾病出现进展,这时也需采取化疗来控制疾病进展。例如,存在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仍需化疗。有研究显示,EGFR基因突变患者在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化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化疗均接受的患者生存期最长(30.39个月)。因此,即使存在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化疗也不可随意抛弃,联合治疗才是最佳选择。
总之,靶向治疗时代,传统化疗并未过时,提高晚期癌症的长期生存,使其成为“慢性病”,化疗的作用不可或缺,使用好化疗仍然是治疗晚期癌症的基石。也就是说,靶向治疗至今只是针对部分病人治疗手段中的一种,并未解决所有的治疗问题。此外,需要强调的是,晚期癌症不论是否适合靶向治疗,医生均会采取包括化疗在内的多方案、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段,并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使患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