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夏丽
摘 要: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佛经、佛像,使汉地佛教深入藏地,至今被藏区人民怀念。文章从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三方面分析文成公主入藏携带佛经、佛像的原因:唐太宗希望通过佛教,从思想上同化吐蕃,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实现唐王朝大一统的目的;松赞干布为了和顽固的苯教势力作斗争,并借助佛教来提升和神化自己的形象,以维护王权统治;文成公主为了满足日常供奉的需要,借助佛教缓减其思乡之情和内心苦闷。
关键词:文成公主;佛教;西藏;原因
吐蕃松赞干布慕唐文明,几次遣使者向唐请婚,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携带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像和三百六十部佛教经典。据索南坚赞《吐蕃王朝世系明鉴》载:“唐王以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三百六十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奁。”
吐蕃地处西南边陲,文成公主不远万里要携带佛经佛像入藏,在藏区修建寺院、倡导翻译汉地佛经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试从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三方面进行分析。
1 唐太宗方面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时期,注意吸取隋亡教训。采用隋朝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实行均田制,租庸调制,以农为本,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重视选官用人和纳谏,完善科举制;重视与少数民族关系,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稳定边疆,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都空前发展,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少数民族慕唐文明且试图依靠唐朝力量加强自身统治,皆以与唐和亲为荣。唐王朝为了根除边患,拓展疆土,亦重视与诸蕃的和亲。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下诏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并赏赐丰厚嫁妆,其中包括一尊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和大量佛教经典。当时吐蕃苯教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唐太宗赏赐文成公主佛经佛像的用意是什么呢?
早在文成公主入蕃之前的公元634年,松赞干布已迎娶泥婆罗国王鸯输伐摩之女尺尊公主,泥婆罗崇信佛法,尺尊公主入蕃时带着一尊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和大乘佛教经典。唐朝作为当时大乘佛教的中心,自然不甘于落后,因此唐王赏赐文成公主一尊十二岁的释迦牟尼等身像和大量佛教经典就有比较夸耀之意。
另一方面,唐王朝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受到周边少数民族的尊崇。“唐朝在其强势的情况下,为笼络各地势力,特别是外族的稳固,就要强调彼此的同一性,强化中原与周边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似或相近因素,达到彼此同处所需要的情感同一。”即采取淡化种族,实现民族同一的态度。在对待吐蕃问题上,唐统治者也采用此种态度。通过文成公主携带佛经、佛像,把中原地区佛教传入吐蕃,从而在思想上同化吐蕃,淡化彼此种族观念,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实现唐王朝大一统的目的。毕竟从思想上控制一个民族比在战场上征服花费更少的财力、物力和精力。
同时,佛教的某些教义契合了统治者的要求。佛教的慈悲观、布施心、福田说,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抑恶扬善的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武德三年(620年),太宗同嵩山少林寺僧众协同作战,平定王世充割据势力,完成国家统一。唐太宗为玄奘所译经论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认为佛教可以治国安邦,典御十方,“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这就是文成公主陪嫁品中就有大量佛经、佛像的原因,不仅加强了汉藏之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来往,且通过佛教入藏从思想上同化吐蕃,实现唐王朝大一统的目的。
2 松赞干布方面
唐贞观三年(629年),松赞干布继承父位,成为吐蕃第33任赞普。继位后松赞干布依靠新兴势力,平定内部叛乱;迁都逻些,摆脱吐蕃贵族的羁绊,将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归一;兼并周边诸羌,统一高原,建立起强盛的吐蕃王朝。然而吐蕃并未建立起政令统一的强盛王权。根据古代吐蕃的传统,每位赞普登基以后,要推举一名叫“古辛”的苯教高僧,“古辛”权利极大,参与军政大事甚至干预赞普王位继承,苯教势力过大,威胁到了吐蕃王室的地位和权威,两者的矛盾日益扩大。另外,王朝初期赞普依然定期与地方首领进行会盟,但会盟采用苯教仪式,苯教巫师主持会议并在其中掌握绝对权利,松赞干布的权力受到苯教的束缚。松赞干布当然不能容忍中央集权被分割,王权受到束缚的情况。
松赞干布为加强与巩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上的发展及引进先进文化,积极果断地对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吐蕃松赞干布一方面迎娶泥婆罗赤尊公主,与泥婆罗进行贸易,推销手工艺品并聘请工匠及艺人传授建筑、绘画、雕刻技艺;另一方面派出使者赴长安与唐朝通聘問好并向唐求亲迎娶文成公主,学习唐朝天文历算、医药卫生、工匠技术、文史音体等,并结合吐蕃当地社会实际,对吐蕃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仿效唐朝典章,规定了官阶品位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建置了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按照唐朝府兵制度,建立军政合一的军事制度;仿唐朝均田制,施行了一种特殊的均田制;派吐蕃子弟赴长安学习诗书,接受唐朝先进文化。
当时吐蕃流行的苯教不适合中央集权的发展,要加强王权就必须寻求一种新的信仰体系,而佛教正好就是合适的一种选择。“佛教在教义上注重个人修行,显示出‘与世无争的特点;佛教与王权联系密切,在与王权的关系上奉行‘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晋释道安语),体现了王权的绝对权威。”佛教的这些特点相对于苯教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使松赞干布推广佛教。松赞干布派遣大臣吞弥桑布扎到印度学习文字,并带回佛教经典,之后又迎请僧人入藏。松赞干布与唐朝和亲,当时唐朝佛教发展处于鼎盛时期,吐蕃正好可以利用和亲引入唐朝佛教资源推广佛教。文成公主携带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松赞干布就积极建造小昭寺以安放佛像,加以供养,并支持文成公主翻译佛经。佛教在西藏开始初步传播。
我们可以看出,松赞干布支持文成公主兴佛是为了和顽固的苯教势力作斗争,并借助佛教来提升和神化自己的形象,以维护王权统治。
3 文成公主方面
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了其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进入鼎盛时期。唐代佛教进一步普及化民俗化,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如岁时节日在寺院里举行的俗讲”,“又有化俗法师游行村落,向聚集民众说教,有时也由寺院发起组织社邑,定期斋会诵经,而使社僧为大众说法”。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文成公主受到佛法熏陶,是一位虔誠的佛教信仰者。
文成公主入藏携带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及大量佛教经典,一方面因为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仰者,文成公主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本身就说明了她对佛教的虔诚,日常自然需要供奉释迦牟尼和诵经。另一方面,文成公主从富庶繁华的长安嫁到偏僻苦寒的吐蕃,风俗习惯完全不同与家乡的“蛮荒之地”,内心肯定非常忐忑不安与无助。而佛教教义“苦、集、灭、道”四谛对人的痛苦以及痛苦产生的根源及解脱痛苦的方法等有着深刻的阐发与论述,文成公主或许能从中得到些许安慰。《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现象都是空幻不实的,修行者要放弃对世间的执着或眷恋,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这些对文成公主获得心理和谐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启示,至少能缓减其思乡之情和内心苦闷。最后,唐太宗和颂赞干部因各自目的而支持文成公主兴佛是其在吐蕃修建寺院、支持翻译汉地佛经的一大动力。
文成公主对佛教传入吐蕃确实有特殊贡献,“她的崇佛影响了松赞干布的信仰佛教,进而松赞干布又大力支持文成公主在吐蕃从事佛事,由是汉地佛像、佛经、佛寺型制及汉僧进入吐蕃,促使吐蕃社会有了佛教的萌芽”。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牟尼的十二岁等身像,至今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文成公主入藏兴佛的原因有三方面:唐太宗希望通过佛教,从思想上同化吐蕃,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实现唐王朝大一统的目的,因而赏赐文成公主佛像、佛经,支持吐蕃兴佛;松赞干布为了和顽固的苯教势力作斗争,并借助佛教来提升和神化自己的形象,以维护王权统治而支持文成公主兴佛;文成公主是为了满足日常供奉和诵经的需要,并借助佛教缓减其思乡之情和内心苦闷。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索南坚赞.吐蕃王朝世系明鉴[M].德格木刻本.
[3]冯永超.浅析唐中后期的民族政策[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上旬),2012(12).
[4](唐)释道宣撰.续高僧传[Z].大正藏第50册.
[5] 胡启银.吐蕃时期汉传佛教在藏地的传播和影响[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王凤林.略论汉唐佛教的民俗化[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7]黄颢.唐代汉藏文化交流[M].藏学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85.
[8](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吐蕃上(卷一百九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5:5221.
[9](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太宗下(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