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启清
摘 要:我国高校现行的体育教材存在的问题较多,体育教材内容和结构的安排仍以竞技项目为主,体育教材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对高校体育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体育教材改革的发展策略,进一步完善了体育教材结构与内容的编写工作,这也是高校体育教材改革的必由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教材;普通高校;存在的问题;发展策略
1 高校体育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高校体育教材较为单一,缺少多样化、独具特色的创新性教材
体育教材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关键所在,但当前我国高校只具有体育基础课教材这一唯一的教材,体育辅助相关教材非常匮乏,很多体育项目内容与中学所设置的课程内容重复率较高。高校体育教材较为单一,缺少多样化、独具特色的创新性教材,难以实现创新教育。经过数十年的教学改革,多数高校都开设了体育选项课,这一体育教学模式已普遍得到学校与师生的认可,极大地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但体育教材经过数十年的变革都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统一的体育教材内容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2 高校所设置的体育教材内容与社会脱节现象严重、与中学教材重复性较高
(1)高校所设置的体育教材内容与社会脱节现象严重。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所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气功、健身操、交谊舞、武术、秧歌、广播操、羽毛球、门球、网球等。高校体育教材内容却很少涉及到社会体育的活动项目,学生毕业后没有再继续从事体育锻炼与之有很大的关联。
⑵高校所设置的体育教材内容与中学体育教材重复性较高。经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所设置的体育项目内容与中小学体育教材在形式和内容上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体育教材重复性较高,高校体育教材本应是中学体育的延伸,该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学生也不能得到充分多样的锻炼。
1.3 编写高校体育教材的视角存在一定的偏差
一般情况下,高校体育教材的编写都是由体育教育工作者负责的,他们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体育技能的编写上,却忽视了学生的真实体育需求,体育教材编写工作开展过程中并未将学生当作教材最根本、最直接的价值主体,未从学生视角出发来进行编写工作。
2 改善高校体育教材的发展策略
2.1 将高校与中小学体育教材的衔接工作落实到位,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中小学体育基础的好坏对高校体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具有重要影响,高校体育与中小学体育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组织方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编写高校体育教材过程中应该做好这一衔接工作,对中小学体育做出一个科学的定位,为高校体育教材编写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高校学生与中小学生相比在生理特征、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心理特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编写高校体育教材过程中应该将这一问题考虑在内。在了解中小学体育现状、高校学生生理、心理等特征的基础上,再进行高校体育教材的建设工作,这是搞好该项工作的关键所在。
2.2 制定科学的体育教学目标,注重提高体育运动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应该将人的休闲娱乐需求、健康健身需求、职业社会需求等因素考虑在内,制定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目标,使高校体育运动的应用性价值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高校要确保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的体育技能、从事的体育锻炼活动及所获得的体育运动知识可以尽快适应到将来生活工作当中,即使离开校园也可以在生活小区和所在单位找到自身所需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场馆,使其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采用正确的方法手段进行体育锻炼,确保自身的身体健康。高校可以通过职业实用性体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来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从事未来职业适应性的竞争能力。
2.3 以学生视角出发编写多样性体育教材,满足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并要符合时代要求
学生是高校体育教材的价值主体,高校在编写体育教材过程中应该将学生的不同体育需求考虑在内,使学生的真实体育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以学生视角出发来进行编写工作,教材内容要适当的淡化技术规范的相关描述。此外高校在选择体育教材编写内容时还应该确保所编写内容符合时代的要求,尽量选择一些占地面积较小、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体育器材较为简单、健身效果较好的体育项目,使学生树立终身健身意识,即使步入社会学生也可以自主参加体育锻炼。
2.4 为学生普及健身教育相关内容
我国民间流行的健身方法、传统的养生方法和理论内容丰富,编写体育教材内容时可以将这些内容有效的融合在内,将现代体育内容与传统的养生健身内容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不仅丰富了高校体育的教材内容,还可以将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紧密结合在一起,高校体育教育价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对太极拳、跳绳、游泳等社会流行的体育锻炼项目进行
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充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这些体育项目的锻炼价值和健身价值得到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张宏成.《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议的新思考》.《体育与科学》.1996(6).
[2]陈安愧.《以素质教育观为指导的体育课程与教材改革》.《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1).
[9]毕红星.我国部分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改革关键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