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
摘 要: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其学科优势非常的明显。培养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就需要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以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运动项目的特征与教育规律为基础,进行科学的优化与选择,以此来促进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本文以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为研究对象,以体育教学为载体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体育教学;社会适应能力
1 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作用
1.1 发展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研究发现,通过长期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人们的自信心,提高自我认识能力。国外研究结果认为,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相比,经常运动的学生自信心有较大的提高。因此,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保障学生身体健康,改善身体形态,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与自信心,此外还可以改善心理情绪,使学生处于愉快的心理状态,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1.2 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自从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现了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学生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再加上网络的迅猛发展,很多学生在家中与父母的交往时间越来越少,在学校由于学习负担较重,空闲时间较少,交往范围也比较狭窄,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可以弥补以上不足。体育运动开放性较强,在锻炼过程中,需要相互协作与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与他人的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相比,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人其人际交往能力往往更强。
1.3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各种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这个场景可以类似于相应的社会情景。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体验体育运动中所必须的各种合作、竞争关系,学会处理冲突问题,感受成功与失败等心理情绪,从而形成了很多经验适应相应的社会情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形成积极的亲社会心理与能力,提高学生对各种挫折的抗打击能力。
1.4 提高学生行为的规范性与约束力
体育比赛是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具有竞争性与公平性的特点,为了实现体育比赛的公平性,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比赛规则,在比赛过程中,每位队员参加者的行为都要遵守约定的规则,这样才能保证比赛的顺利进行。其中参加者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必须依规定约束运动行为。在特定情况下,为了符合规则的要求,需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较长时间的比赛实践,每位参加者在自己的思维与行为中,就会受到比赛规则和社会相互文化的制约。比赛过程中队员角色之间的互换,都增加了他们对于比赛规则的理解,由此参加者实现了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的平衡,提高了他们的适应能力。
2 高校体育教学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措施
2.1 注重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
体育健康锻炼方式、内容与锻炼环境的差异,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基础上,优化与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比赛的组织开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减少高校体育教学功利性、目的性的基础上,注重大学生体育学习、体育锻炼的情感体验、参与性。让其在快乐、主动的心态下,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2.2 合理选择体育教学的难度
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体育运动中,需要参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客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包括自然的以及人为地,在此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获得各种心理体验,提高抗挫折能力。体育课堂中,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遇到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2.3 加强团队集体意识培养
当前在校的大学生属于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由于师长的过分溺爱,自我以比较强烈,缺乏团队集体意识,但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各个行业以及行业内部都需要广泛的合作,这是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反映了自己满足社会需要的水平。职场中的任务一般都是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的,而成果也是以分享的形式来实现的,因为适应以后的工作需要,大学生必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它也是体育教学的关键发展方向之一。
2.4 加强对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但是,受到个体发展的过程性,与体育锻炼效果的潜在性的限制,这种积极的影响需要一个过程才能表现出来。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提升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长期性,需要加大对大学生体育终身意识的培养。在传授体育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借助有效的体育锻炼刺激手段,组织大学生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体验体育锻炼的快乐,为其健康发展习惯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忠英.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融合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实验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1):215-216.
[2]王德志,文烨.四川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对策——以学生社会适应力为视角[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3):44-45.
[3]殷祥.体育教学中增强学生挫折适应力的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5):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