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翠玲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打造闽赣边界教育强县
林翠玲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宁化县紧紧围绕促进教育公开,优先文化素质保障,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打造闽赣边界中部教育强县。
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实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学前教育和城区学校扩容调研,精心规划新建城南工业园区小学、扩容建设宁化五中、重新选址迁建宁化七中项目,解决城区小学“大班额”和初中“择校热”问题。加快推进瑶上第二实验小学、宁化六中校园扩容、安远中心学校教学楼、民族学校中心幼儿园、宁化一中田径场等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中央苏区、薄弱校改造和校安工程长效机制等建设项目。探索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和“集团化办学”管理,着力构造学校“点、链、片”三维发展模式。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接入网络资源,对通过义务教育标准化验收学校、人教版数字校园校、课改实验学校示范点以及城区中小学校实施“班班通”建设,2014年为20所学校205个班级配备多媒体设备,为实验小学等10所小学配备“人教数字校园”资源。以宁化教育信息网为平台,组建全县中小学城域网,建立上连市县、下接学校的教育办公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全县共享。深入开展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加强保安人员管理、教育,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和极端天气应急响应机制,开展师生应急疏散演练;继续深化“平安先行学校”创建和学校安全标准化建设,建立周检查、月排查、季分析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完善安全工作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加大校园及周边综合环境治理力度,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出入口视频监控系统和监管平台建设,强化重点领域安全教育、督导,积极探索学校安全教育课程实施。
按照“相对集中、优化资源、改善条件、扩大规模、便于就读、提高质量”的原则,制定全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方案,实行统筹协调,资源综合利用,深化教育布局改革,优化全县中小学布局。城区新建城南园区小学和加快建设瑶上第二实验小学,改建城郊都寮小学等12个农村教学点,新增村级幼儿班。深化教学体制改革,以“菜单教研”、“片区教研”和“网上教研”等为载体,举办教学开放周、“送教下乡”活动,组织网上优质课观摩,有效促进城乡教育教学互动交流。做好“适合教育”课题研究分析,深入探讨实践“学·导·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定期巡查跟踪。坚持公民办并举,以政府办学为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坚持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困难学生教育与特殊学生教育相结合,全面推进办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义务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加强审美实践。职业教育充分利用国家的奖励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着力打造以三明工贸学校为重点的办学品牌。特殊教育完成特教学校5间康复训练室建设,配备附设特教班4间资源教室,认真做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尝试为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完善学习困难生和经济困难生帮扶制度,实施县乡机关党政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
坚持人才兴教、人才强校理念,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抓紧抓实。广泛开展“六治六强六建设”(治庸强学,推进创新型队伍建设;治浮强责,推进实干型队伍建设;治散强纪,推进规范型队伍建设;治奢强廉,推进廉洁型队伍建设;治邪强德,推进和谐型队伍建设;治怠强效,推进服务型队伍建设)和“忠诚履职、爱生乐教”师德师风主题活动,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制定教师职业行为管理底线;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有关工作,探索建立中高级职称教师、特级教师教研能力提升以及示范作用发挥工作机制。继续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农村学校教师培训和新任教师岗位培训,选派教师参加省市各类别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举办校长任职培训和提高培训班,提高校长管理学校的综合能力。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和研讨会,积极探索班主任工作业务提高的方法与途径。开展教师关爱特殊学生、特长学生、留守孩、特困学生“四项关爱”行动。加强校园流动“书吧”建设,建立学校教师读书档案和教师办公室“阅读角”,发挥校长读书示范引领效应,举办校长读书活动,定期向校长、教师推荐优秀书籍和文章,开展读书征文比赛、“教育阅读”网络研讨、读书交流会等活动,提升教师队伍阅读能力。
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建立县校德育研讨机制,召开多层次的德育工作研讨会,促进德育工作交流。加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举办学生风采展示活动。加强优良学风建设,强化校园学生手机管理,建立新的学生行为规范,开展“勤奋好学之星”等评选活动,培育自主求学、善学乐学的良好风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实施以行为礼仪、诚信守法、责任意识等为核心的素养教育,开展优秀苏区文化、客家文化、谷文昌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加强遵纪守法教育,举办法制进校园活动。大力实施学校体育三年行动计划,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和室外体育课的课堂规范,定期开展体育课研讨活动,努力使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健身技能。抓好课间操和大课间活动,举办中学生广播操比赛、小学生团体操表演赛;抓好田径、篮球等项目的训练工作,举办全县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举办第五届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展示大赛,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抓好学生乐器兴趣小组,努力使每个学生掌握一项艺术技能;举办音乐课交流展示活动,促进音乐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充分挖掘县域“客家”、“苏区”资源,有机融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独特的“客家”、“苏区”主题校园文化。以“墨香”、“书香”为切入点,开设书法小课和书法特色课,为师生搭建“书墨”展示平台。
(作者:宁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