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婷
摘 要:《韩熙载夜宴图》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此画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唯一传世之作。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真实的描绘了政治上不如意的韩熙载在家中纵情声色的夜生活。通过主人公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成功的表现出其复杂的心境,画中共四十九人,形态各异,部分反复出现。整画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为古代人物画的巅峰之作。此画为南唐画家顾闳中与周文炬奉李后主之命去韩熙载家监察其夜生活,归去之后凭记忆所作,展现了画家顾闳中对画中人物高超的表现力,画中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尽出。
关键词:顾闳中;韩熙载;周文炬;李后主;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把韩熙载的夜生活描绘的淋漓精致,画中人物栩栩如生,体现出画家惊人的洞察力,画中流畅的线条,灵动的工笔,对画中人高超的表现力,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此画不仅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充分了表现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政治状况和当时文人的尴尬境地。它表现出画中主人公韩熙载的复杂心境,也表现出了当时这一类人普遍的生活与政治状态。“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此画对后世统治者驾驭文人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体现出了对其反省自身行为借鉴的意义。
《韩熙载夜宴图》全卷分为五段,每一段以屏风为隔界。第一段:听琵琶演奏,描绘了韩熙载与来宾听琵琶女演奏;第二段:集体观舞,描绘了舞女在韩熙载的击鼓声中翩翩起舞;第三段:间息,描绘了韩熙载在围床上休息;第四段:独自赏乐,描绘了韩熙载手持执扇欣赏乐女吹奏;第五段:依依惜别,描绘了韩熙载与宾客同乐女调笑,至此结束夜宴。下文将首先按照画卷分段从人物的角度分析此画。
一、听琵琶演奏
演奏一开始众人的目光全部集中到了琵琶女的身上,凝神清气享受着动听的音乐,此时仿佛能让观此画者也能感受到画中琵琶女的乐声,宾客状元郎粲身穿红袍半卧与榻上,表情愉悦。乐伎之兄离其最近,并侧面注视乐伎,另有韩熙载门生舒雅,宠姬若兰,王屋山等静心赏乐。主人公韩熙载端坐于榻上,头戴高巾,右手埀放膝前,耳在听乐,但神情面带忧郁,与此时欢悦的气氛格格不入,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心境。
二、集体观舞
主人公韩熙载手持鼓槌,敲击羯鼓为舞女王屋山伴奏,王屋山在解雇声中跳起“六幺”舞,此舞自唐朝兴起延续至此,为时下流行乐舞,“六幺”亦可为琵琶独奏之曲,唐朝白居易《琵琶行》中便有“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之句,可见此舞与乐曲流行百年,经久不衰,足见此舞曲之美妙。宾客中有人击节伴奏,有人拍手致意,德明和尚尴尬背立,却又忍不住侧耳静听此动人乐曲,状元郎粲坐于椅上背靠椅背,凝神静听。反观主人韩熙载却没有因为宴会渐入佳境而面露愉悦,仍是面带忧郁,心境之复杂,更自加深。
三、间息
此时画中火烛已燃至一般,预示着宴会已进行近半,主人与宾客以稍感疲惫,韩熙载与乐舞伎坐于围床,稍作休憩,侍女王屋山手端面盆侍奉韩熙载洗手,韩满面愁容,心不在焉,手指轻轻沾水,旁边一侍女托来茶点,另一侍女在准备着箫、笛和琵琶,两幅画卷以两个刚离开前厅走入后室的女子衔接起来,连接巧妙至极。
四、独自赏乐
此时宾客状元郎粲和德明和尚应该已经离宴,韩熙载稍作休息之后身着轻衣,袒胸执扇,端坐于椅上,此时乐伎手持刚才休息时侍女准备好的箫笛,为主人公献乐,门生舒雅手持牙板伴奏,另一位宾客倚屏风而立,与另一边侍女窃窃私语,将画面引入下一段:
五、依依惜别
宴会进行到尾声,韩熙载身穿黄衫,手执鼓槌与宾客最别,乐女意犹未尽,依依不舍,卷尾一乐女因不舍而掩嘴哭泣,一男子柔声劝哄。
此画为画家奉命监视韩熙载为记录而作,但画家凭借高超的画功,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表现力,将记录制作转为艺术之作,将人物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将画中主人公因不得志却又身居欢愉的宴会中的复杂心境,面部表情表现的极其入微。整幅画中的人物布局,物件的位置安排的恰到好处。画中人物的衣衫,罗帐,寝被,屏风等色彩的搭配,与此情此景甚是融洽。画家笔力张弛有度,画卷结构错落有致,时间与空间前后段落完美衔接,尽显大家风范,果不愧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之一。
此画作于五代十国南唐时期,主人公韩熙载的状态可以说能够代表当时一大部分文人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此画也是应历史而生,下面将从画的历史背景方面解析。
画中主人公韩熙载,其父因事被诛,其逃奔江南,投靠南唐。韩熙载其人自年幼时就不与群童嬉戏,自幼勤学苦读,“爰思幼稚,便异诸童。竹马蒿弓,固罔亲于好弄”,励志读书习武,胸藏韬略,在青年时期却有傲视天下之才,胸怀远大抱负。
说起南唐李后主,填词之才冠绝天下,但皇帝做的确实让人不敢恭维,私生活虽算不上荒淫但也确实荒唐(比如在大周后卧病在床之时,勾搭私会小姨子,即小周后),当时一方面向北边宋朝委曲求全,甚至笃信佛教,幻想漫天神佛保佑自己和自己的朝廷,另一方面百般猜疑有治世之能的北方大臣,韩熙载就是其中之一,最后后唐灭亡做了北宋的俘虏,在一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叹息后饮毒药而亡。
顾闳中作此画时期,南唐积弱,被北宋大军欺凌,李后主却又无计可施,甚至猜疑朝中大臣,很多大臣因此遭祸。听闻韩熙载的生活状态,变派朝中画师顾闳中与周文炬暗访韩熙载,并记录下其生活,顾闳中二人来到韩熙载家中,韩熙载便知其目的,便有安排夜宴,纵情声色。所以画中韩熙载虽置身于乐舞之中,却满面愁容,皆因心中苦闷无处发泄,心境复杂至极。顾闳中将此话拿于李后主,李后主叹息着韩熙载已不堪用,又震惊于画家惊人的画作,此画得以保存并传于后世。韩熙载至此虽然结束了真正的政治生涯,郁郁不得志,却又免于被后主猜疑,性命得以保全,是福是祸实难分清。
由此,《韩熙载夜宴图》不仅是一幅描写个人私生活的画卷,更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风情;不仅是单独的图绘,更是整合了视觉与论述于一体;不仅改变着人们对绘画的理解,更代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普遍情形。画家以惊人的洞察力和对事物精准的表现力创作出了,这副流传千古的画卷作品。
初次接触这幅画是在中学时期的课本上,当时只记得此画的名字年代合作者,从未有过深入了解,最近,查看相关资料,深入了解,了解越多越惊叹于中国古代画工惊人的记忆,画面上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图画本身,还有画家的思维与心境,不止此画,我国优秀的画作皆是如此。最近看过不少关于这幅画的赏析,自知自己这些浅显之谈,不会出其右,但代表了个人对此作品的浅显的理解。endprint
博览群书·教育2014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