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峰 刘培
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选择到经济相对发达、劳动密集型企业分布众多的地区务工。人口的大量涌入给务工区域带来了户籍管理困难、硬件设施供应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频发的劳资纠纷问题。郫县2014 年劳资纠纷案达1237 件,比上年同期增长214.7%,劳资纠纷案呈倍增态势,严重制约了经济稳步发展。本文以郫县劳资纠纷问题较突出的安靖镇为例,对劳资纠纷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
安靖镇地处郫县西北部,90%属于在成都市绕城高速路以内中心城规划区,域内物流业、校园经济、生态产业及个体加工业等发展迅速,企业、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林立,吸引外来人口约11万,属于典型的外来人口集聚区。
劳资纠纷数量增加。截至2014年12月底,安靖镇共受理劳资纠纷案163件,同比增长36.9%;涉及人员同比增加522人,增长97.5%;涉及金额436.4万元,同比增长105.1%。
劳资纠纷种类较多,以追讨劳动报酬为主。统计显示,安靖镇发生的劳资纠纷主要包括劳动者追讨劳动报酬、索要工伤赔偿、追讨押金、要求签订劳动合同、要求购买社保及企业违法使用童工等七类。其中追讨劳动报酬案128件,占劳资纠纷案件总数的78.5%。
劳动纠纷多发于无证照家庭作坊与劳动者之间。2014年,安靖镇共受理无证照家庭作坊与劳动者纠纷案133件,占总受理案件的81.87%,调解成功的118件,其中一次性调解成功83件,多次调解成功35件。
集体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增长较快。2014年,安靖镇共受理10人以上集体案件18件,涉及人数335人,占总涉及人数的60.69%。
一是企业用工不规范,漠视劳动者合法权益。安靖镇大小企业数以万计,但登记注册的仅有113家,其余多为家庭式作坊。家庭作坊用工资质不健全,是劳资争议产生和激化的源头之一。此外,多数企业主追逐高利润,竭力压低用工成本,甚至置《劳动法》于不顾,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解雇劳动者,拖欠或克扣工资及不按规定参加社保等现象屡屡发生,严重侵害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是业主“跑路”现象频发,劳动者工资缺乏保障。首先,安靖镇家庭式作坊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资金压力大,业主无力应对市场风险时迫于压力选择“跑路”;其次,受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和工资结算采用年结等不规范方式等因素影响,劳动者维权困难,业主“跑路”成本相对较低,还容易出现主观恶意“跑路”行为;再者,劳动者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淡薄,为业主“跑路”创造机会。
三是劳动关系双方地位不对等,劳动者缺乏维权意识和手段。目前,受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影响,劳动者多处于弱势地位,无力主张对劳动报酬、社保、劳动条件等的正当权利。加之外来务工人员多来自偏远山区,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识匮乏,自我维权意识不足,往往以口头协议约定用工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郫县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协调县住建局和公安派出所成功为某建筑工程项目部60 余名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70万余元,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秦海龙
四是政府监管难度大。家庭式小作坊往往选址偏僻,政府监管力度不够,违法用工的环境相对宽松。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强化法制意识。充分运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劳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强化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促使劳动者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应引导劳动关系双方树立正确的权益观、价值观、发展观,促使双方自觉签订劳动合同,依法履行权利义务。应向劳动者宣传群体性事件的危害性,引导劳动者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利益诉求。
——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完善调解协调机制。
建立完善镇、村、企业三级调解体系,以镇调解中心为支点,形成镇、村(社区)联动的调解网络,各村(社区)设立专职调解员,并加大对调解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定期组织进行交流学习,提升调解的效率。及时掌握区域内用工情况及劳资纠纷情况,通过政策引导和典型引路的办法,鼓励企业建立调委会,实现以调为主、以裁为辅,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企业。
——建立第三方监管企业机制,实现多措施监管。引导辖区企业与劳动者建立集体劳动合同,定期对合同履行进行检查,促使企业合法用工。帮助企业建立工会,拓宽劳动者维权渠道。将小型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纳入网格化管理,进行实时监管。
——完善信息预警机制,强化违法行为查处。强化劳动争议预警机制,坚持“工作在前,预防为主”的原则,及时化解突发性、群体性劳资纠纷。加强劳动监察,把监察重点放在经常发生违法行为、劳动关系不稳定的企业。加大对违法企业的查处力度,积极预防和减少劳动争议的发生。强化部门联动,对处理难度大的企业进行部门会诊,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