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城乡一体构建美丽乡村

2015-01-04 19:25:18彭永权素云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济源济源市人居

彭永++权素云

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西傍王屋,南临黄河。全市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总人口70万。王屋山、五龙口、小浪底、黄河三峡、济渎庙是济源旅游业的五大品牌。综合济源的人文、地理条件,济源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市域一体、城乡一体、产城一体、五规合一”的发展思路,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思想在这种思路中升华,走出了一条具有济源特色的“城乡一体”的美丽乡村之路。

统筹布局,绘就“四美”乡村蓝图

在济源市王屋镇五里桥村,村民张瑞义和老伴李秀兰开了一个农家乐饭店,取其儿子姓名中的“伟”字,把饭店命名为——伟一房,主营餐饮和住宿。因五里桥村临近王屋山风景区,且毗邻省道支线,周末和节假日到王屋山旅游、在五里桥村住宿的人很多。

李秀兰家有12张床铺,一个床铺每晚30元,一年下来有三四万元的收入。“我和老伴年龄大了,也干不了那么多了。我们村里做得好的,一年下来收入十多万呢!”李秀兰说。在五里桥村,像李秀兰家一样经营住宿和餐饮的村民有20多家,户均年收入8万多元。

五里桥村只是济源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之一,是济源市委、市政府统筹布局的一个体现。

据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办公室主任尹天旭介绍说,济源市大部分是丘陵山区,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条件,济源市因地制宜将新型农村社区和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分类分批统筹推进。

对于中心城区和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和居民,济源市实施城中村改造,使居民直接转成城市居民;对于城镇近郊村的村庄和居民,济源市合理规划,能并则并,能合则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于不宜居住、深山偏远的弱小村庄、零散户、沿黄地质灾害村、项目需占用的村庄,济源市实行整村(组)搬迁、异地安置,以产业、就业和方便群众为前提,有序引导向城市、城镇或就近规划社区集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村庄,济源市按照集聚、辐射和带动的要求,合理规划,以建设中心村为主,进行村容村貌改造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美丽乡村。

“通过一系列措施,我们力争使全市所有行政村达到‘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四美要求,成为‘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尹天旭补充说。

稳步推进,打造美丽乡村

“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工作中,济源市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第二步是建设一批精品特色村和一批乡村风情带。”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办公室副主任卢新科说。

对即将搬迁和可能萎缩消亡的村庄,济源市在保住房、饮水、用电安全的基础上,主要是净化乡村环境,做到“六不准”“三无一规范一眼净”:不准有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白色垃圾,不准有残垣断壁,不准乱堆乱放生活杂物,不准有乱搭乱建,不准有店外经营,不准有污水横流。

对规划保留的村庄,济源市进行“三保五化”全面整治。卢新科说:“‘三保五化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三保即保住房安全、保饮水安全、保用电安全,‘五化即净化乡村环境、硬化农村道路、美化村庄面貌、绿化乡村生态、亮化村庄街巷。”

在全面改善人居环境的基础上,济源市综合考虑村庄地理风貌、自然禀赋和人文景观,结合所处风情带的整体风格,打造了一批 “山水灵气、历史底蕴、产业集中、雏形初现”的精品特色村庄。

这些精品特色村,或发展村域特色产品,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或发展以农家乐休闲旅游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业;或充分盘活村级集体留用土地,发展村级物业经济和社区服务业,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当精品特色村发展到一定阶段,济源市根据生态资源、区域优势、历史文化内涵、社会经济条件等,串点成线、网线成片、连片成面,打造一批乡村风情带。通过对乡村风情带沿线精品特色村建设、生态修复、道路的改造、河道水系的改造保护、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发、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等工程建设,一批具有生态养生、农业观光、运动休闲、历史文化等特色的乡村风情带已经初显规模。

“截至目前,阳下路、玉泉都市农业观光线和渠马线3条线,玉泉北水屯、陆家岭、王屋镇五里桥村、五龙口镇山口村4个精品特色村及16个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已经初步完成。”卢新科说。

保障到位,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保证美丽乡村的长效持久,济源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王宇燕为组长的“3+1”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济源市城乡一体化办公室,济源市政府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同时,各镇、办事处、集聚区自上而下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构建了市、镇、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

“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如果处理好了,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就可以得到保障。”尹天旭说。

为了确保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及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长期保持,济源市建立村庄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处理、沼气、河道等公用设施的长效管护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镇级政府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治理责任主体,具体实施本区域垃圾和污水治理工作,对已经建成的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明确具体工作部门统一管理和运营。村庄建立保洁制度。济源市鼓励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垃圾收运处理、污水处理、河道管护等公共服务。

通过一系列措施,济源市环城路以外有384个行政村和交通干线两侧基本达到了“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标准,占到应整治村庄的80.5%;全市15个镇(街道)和集聚区全部成立了镇级环卫机构,农村环卫人员达到1300余人;已建成农村垃圾中转站159座、建筑垃圾临时转运场11个。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需要资金的扶持。自2006年以来,济源市财政累计投入19.5亿元用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仅2014年就投入3.7亿元。

“要想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长期保持,资金是个大问题。如果资金保障不到位,很可能前功尽弃,希望上级主管部门能给予大力支持。”尹天旭呼吁。

猜你喜欢
济源济源市人居
济源体彩实体店全城“选美”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3:10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济源
中州建设(2020年5期)2020-12-02 02:20:50
济源市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人大建设(2018年9期)2018-11-13 01:10:06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19
济源市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探索与建议
济源市
济源钢铁嬗变之道——探寻河南省人大代表李玉田的治企哲学
人大建设(2017年12期)2017-03-20 05:22:21
人居环境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