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星
高校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王东星
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对民族核心精神的探索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建,也是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有效载体。高校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好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经过合理的批判吸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历经悠悠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化资源和智慧产物,其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和发展壮大的强大动力和精神家园 。2013 年8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互关系的“四个讲清楚”。同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考察历史文化名城山东曲阜时强调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习总书记关于弘扬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党中央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信心与决心。中西方截然不同的文明类型及其历史命运表明,许多不同形态的古老文明都曾因异族入侵或生态破坏而中断遗失,而中华传统文化却在岁月长河中逐渐凝聚起来,成为当今世界所有古老文化中唯一从未间断过的文化类型,在历史变迁中显示出强大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经久而不衰在于其蕴含的思想伦理是优良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直接体现,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仁义礼智信﹑温良谦恭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修养等,它们集中概括了人们对于治国理政的道德主张,对于理想社会的美好诉求,归根结底即是将“真﹑善﹑美”作为永恒追求并深深地熔铸进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为世世代代恪守的传统美德和构建泱泱大国的道德基石。
当前,来自西方社会打着“民主自由”幌子的所谓“普世价值”和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冲击,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文化输出已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妄图西化和分化社会主义国家的惯用政治手腕,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意识形态战争背后关系的却是民族文化的未来。高校大学生处于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心智尚不成熟的阶段,面对经过包装美化后的西方文化思潮往往容盲目跟从和迷失自我,甚至因此而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误认为那是封建社会的残留思想已经过时淘汰,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碰撞的形势呼唤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客观审视和理性回归。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足够的信心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决抵制不良的思想文化入侵,在领悟中华优秀传统的精髓与魅力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在各类外来文化和异质文化侵袭中争夺民族文化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已成为根植于中国人民内心的独特价值体系,正是这种千年积淀的厚重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载了无数中华人民的文化共识和价值追求, 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探源与精神传递, 高校要通过搭建有效的载体路径,借助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使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得到深入人心的传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宽广胸襟,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使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
发辉传统文化课程主渠道作用。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已逐步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并作为人文社科类重点建设课程: 一是精心设计一批生动性较强的普及性课程,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基本的认知;二是精心编排教学资料,从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中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思想性和最富教育意义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三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不断提升自身理论修养。国学经典,作为代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智慧产物,其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是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库,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储备量。
构建多样化国学经典教育体系。以国学经典为育人要素,以多样化载体为育人抓手,联动第一﹑第二课堂构建多样化国学经典教育体系。努力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知识内涵和文化修养;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载体,使学生时时处处感受国学经典的熏陶;积极组织开展以弘扬国学经典为主题的各级各类活动,打造特色鲜明﹑文化气息浓郁的品牌活动;多层次﹑全方位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让更多学生更好地秉承国学经典所内蕴的传统文脉,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纵观世界上不同形态的文化变迁,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维系历史,还是涵养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弘扬的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主流思想,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已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泉源。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被继承与发展,关键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与今相通之理,即所谓“古今通理”。 我们理所应当理直气壮地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肩负起主动传承的使命,从立国﹑处世﹑为人三个维度来思考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的发展的关系,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协调,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
总之,以大众化活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重在参与体验的隐性教育过程和潜移默化的涵养过程。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一方面可以深入挖掘传统节日内涵。中国传统节日中包含着重要的人文和历史底蕴, 另一方面需要精心培植源于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为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创新活动载体,搭建活动平台,拓展活动空间,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大学生的心中,让大学生自觉担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作者单位:厦门南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