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珍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9)
医疗、教育、就业和养老等问题成为当前社会的主要民生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健康状况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强烈。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社会转型、多重多种公共社会服务急需投入等诸多因素,因此,国家对医疗服务行业的投入还不十分到位。导致当下医疗环境现状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财政投入的不足外,以下几个方面同样给医疗环境带来冲击。
(1)人力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总量不足,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不高,而社会对医疗的需求日益趋增,这是目前我国医疗服务行业的现状。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模式转变后,医学毕业生人数相应大量增长。目前我国医师总人数虽然较多,但每千人拥有医师数远低于发达国家。2009年美国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约为2.6人,而我国仅在世界平均水平上下徘徊。2002年全球平均每千人拥有医师数为1.551名,而同期我国该数值为1.47;2004年我国每千人拥有医师数为1.50名,2005年我国每千人拥有医师数为1.51名,整体水平逐年提高,但仍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55名。
(2)医疗行业吸引力下降
当前,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病人数量越来越多,病种越来越复杂,患者对医疗质量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从社会经济学范畴分析,社会需求应该刺激人力资源供给,但目前形势却相向而行,人们学医、从医的积极性有下降趋势,好的人力资源供给量不能有效持续和增加。
我国医疗形势严峻,医患之间缺乏有效的理解和沟通。由于医疗体制的不健全,医疗单位和患者之间存在难以避免的经济利益上的冲突。由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患者对诊疗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与医者需不断学习医疗技术及更新诊疗方法之间不同步;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个别医务人员的不当行为与少数不理智患方的过激反应,加深了医患矛盾的对立性。
(1)缺乏协调医患矛盾措施
作为医疗管理层,首先是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管理者,然后才是医疗卫生的主管部门。合理协调医者、患方的两个环节都是卫生管理部门的工作;营造整个社会的和谐医疗环境,指导百姓有效合理享用医疗资源,激发医疗机构更好为社会服务,是卫生主管部门的全部工作内容。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应该做到是非分明、敢于承担责任。任由医患双方矛盾激化,甚至为矛盾冲突添油加醋,进一步导致双方矛盾激化是不可取之举。
(2)缺乏合理分配和享用医疗资源的解决机制
医护人员纷纷挤进大医院,患者蜂拥大医院,心甘情愿长久留在底层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较少,底层医院工作量不能饱和。大医院人满为患,医方苦不堪言;底层医疗机构设备、人力闲置,人心不稳;百姓对医学常识缺乏了解,只要有病就扎堆大医院。
社会发展至今,一些高校粘上社会通病,好大喜功,好高骛远,梦想一夜挤进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结果培养出的既不精英,又不是应用型人才,不能有效缓解社会突出的医疗环境矛盾。一个学校能培养什么样类型的人才取决于学校的历史沉淀诸多方面,比如: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生、优秀的校园文化底蕴、最佳的教育方式等。当前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结构类型混乱,211、985学校重点培养什么类型人才,与地方普通院校和卫生职业学校重点培养什么样类型的人才没有区别,也无人去区别,其结果就是培养的人才结构类型既不是精英型,也不是应用型,导致社会急需应用人才短缺。
诸多因素环境下的当前医疗现状,迫切要求我们认真分析与判明,采取对策,克服不利于医疗环境的因素,改善各方面困难,提升社会和谐。让患方放心、开心享受医疗服务;让医者安心、耐心和悦心开展医疗工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需要花更多时间在很多方面加以改进。
信息时代、多元化的高速生活方式,人们接受的信息更多源于各种媒体,任何人都无法也不可能事事经历,那么媒体传播的真实、导向性和主旋律等就成为影响人们视觉从而改变人们认知的重要渠道。
新闻强调可读性和共鸣性,加上新闻工作者对医学知识的缺乏,在面对相对来说是弱势人员的患者时,他们往往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片面理解,新闻报道缺乏公正性,给本来就处于紧张的医患关系雪上加霜。
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社会媒体应加大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正面宣传报道,深入医疗一线,普及常见医学知识,挖掘医疗工作中典型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营造积极向上的宣传舆论,形成崇尚科学、尊重医疗人员工作的社会风气,为医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经济发展带来了消极的一面,人们过分追逐利益,无限制索求个人价值以至无视社会价值的存在。相互之间以个人价值为出发点和目的,失去了包容和理解,互相指责,互相猜疑。党的十八后提出了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弘扬传统社会美德的大好时机。
(1)恪守爱国情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享受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时刻认识到发展成就的不易,认识到稳定对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性。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出现问题在所难免,这就要求调节个人与国家关系的行为准则,以振兴国家为己任,和国家一起面对困难,促进社会和谐,给国家的发展提供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2)牢记职业行为准则
医师职业是神圣的,全社会应当尊重医师。同时,医者应当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履行防病治病、救死扶伤、保护人民健康的神圣职责;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患者也应当接受医者正确的医疗和指导,听从医嘱,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3)坚守道德阵地
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人与人之间相互坦诚,以社会价值为准则,以诚相待,信誉为上。医师应当如实向患者或者其家属介绍病情,避免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对患者产生不利后果。患者应克服对合理医疗行为的猜测、怀疑,以免影响正常的医疗过程。
(4)提倡友善风尚
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建立友善人际关系。提倡善对他人即善对自己的风尚。医者与患者友善相待,即使医疗投入或其他方面尚待改善,医疗环境也会有很大的改观。全社会形成正能量的人际关系,医患关系就不再会是社会问题。
各级各类学校要合理定位、特色发展,优化专业结构,防止“同质化”,培养有应用价值的社会急需人才。医学院校尤其是国内一流学校,应该有所表率,积极调研,拿出适应国际、符合我国医学教育特色发展的、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学校顶层设计整体方案。跟上医学教育发展的步伐,实现医学教育发展的最好水平。医学教育培养人力资源结构类型应该适应社会需求,医学教育培养人力资源质量应该具备广泛应用性。各级各类学校正确定位,是什么类型的学校就着重培养什么样类型的学生,是什么类型的学生就应该按什么样的培养要求培养。
(1)保护患方权利
医和患发生关系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一动态关系中医方主导,患方被动,但有相对的自主权,比如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主管部门应着实考虑患方的权利,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有效监控医方的主导权,同时大力宣传常见医学知识,讲明我国医疗服务的现状,争得百姓支持和谅解;有效开展患方的维权行为,规范程序形成法规;对故意影响医疗工作的患方坚决扼制。
(2)落实医方应尽义务
医疗管理部门加快建立能被医、患方和社会接受的解决医患纠纷的途径;对医务人员加强法制教育,让医方明白凡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造成患方人身损害的行为都会受到制裁;督促医方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适应医学的快速发展;加强医德医风的建设,增强医患沟通力度和技巧,降低医患不对称信息程度,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医方真实及时运用社会或自身媒体,向社会公布医患纠纷中的确切信息,主动掌握舆论导向,消除各方误解,赢得社会信任。
(3)捍卫医方权利
医学职业肩负了太多的社会责任,医者在这一职业过程中付出了更多的身心劳动,医者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理解。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快建立医务人员医疗行为安全保障机制,严惩医疗行为过程中伤医行为。适当提高医生的薪酬待遇,尊重医生的劳动价值,最大限度解放医疗生产力;在职称、业绩等方面重视一线医疗人员;激发医疗工作人员发挥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广泛宣传报道好医生典型事迹。
(4)合理分配和利用医疗资源
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最大的问题是改善底层医院医护人员的薪酬、解决底层医护人员的职称、进修等问题;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最重要的环节,是重视引导百姓加强预防、保健意识,了解常见病的常识,从而引导百姓合理有序享用医疗资源。
[1]刘延东:聚焦聚神聚力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EB/OL].http;//www.gov.cn/guowuyuan/2014-07/21/content_2721378.htm,2014-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