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
在《断魂枪》的开篇,老舍先生这样描绘清朝末年的光景——钢刀与口马都成了昨夜,如今是快枪与火车的时代。
不过,直到二战时期,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仍然是东亚战场上常见的交锋手段。武术与武道的民族,用这种号称伤亡率1:1的打法,消耗着各自最优秀的年轻人。
当农民武装遇到现代军队
为什么中国军队要打白刃战?
很简单,因为没得选,比拼火力只会被完爆。
当时别说是轻机枪,很多部队连手动步枪和弹药都不够。尤其是共产党的队伍,农民武装走出井冈山,直至抗战初期都几乎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武器大多依靠战场缴获,数量不足且来源不稳定,大量大刀和红缨枪成为补充。冷兵器,当然只能用冷兵器的打法。
那么为什么日军选择拼刺刀?
首先是历史原因: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陆军,受到法国影响,颇为重视刺刀训练。特别是在1877年国内“西南战争”后,日本陆军进一步强化了白刃战训练,同时研究出“铳剑术”等技战术动作。
日军垂青白刃战,还有经济上的考虑。作为资源匮乏的岛国,日本崇尚节俭,直接带来对于枪炮命中率的要求。据《东史郎日记》所载,在日军眼里,“子弹像金币般值钱”,而一支冲锋枪的造价是一支三八式步枪的3倍,同时难免在扫射时浪费许多子弹,这是追求精准和提倡节约的日军难以接受的。
关键是,日军认为拼刺刀照样能赢。
在其他战场上,日军很少与美军、英军等打白刃战,对中国战场的“特殊照顾”,实际上是藐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遗憾的是,他们这种藐视颇具合理性。抗战伊始的中国,无论军人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都远不如人。
毋庸置疑,“手撕鬼子”这种轻巧炫目的克敌之法并不存在。且不说其违反人体力学之处,稍微有点锻炼经验的人都知道,营养摄入水平直接决定身体强健程度。抗战时期的一般中国士兵,即便不是骨瘦如柴,至少口粮是养不起一身肌肉的。反倒是日军,兵精粮足,个个身材堪与现代军人媲美。
武器的不对等同样明显。据统计,日本在二战中制造了2万挺机关枪和680万把刺刀,几乎做到了陆军士兵人手一把。而中国方面,在1937年秋天改编后的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之时,根据120师参谋长周士第的记录,全师1.4万人,共有4092支步枪和卡宾枪,以及117把可用刺刀……
刺刀不够,大刀来凑。1933年国军第29军血战长城之时,大刀敢死队曾在喜峰口两次夜袭阵地,惨胜日军,消息传遍全国,群情激奋,引得后方民众到前线慰问时纷纷购置大刀。但实际上,总长95cm的晋式大刀(其中刀柄30cm)对战1.7m长的三八式步枪(其中刺刀50cm)毫无优势可言。好奇实验室曾请入伍一年半、毫无相关经验的武警战士实测刺刀和大刀的木制仿品,1v1时刺刀完胜,20v20在大刀队全军覆没时,刺刀队仅伤亡3人。
当然,彼时战争的惨烈,并非几场测试所能模拟,更不是如今泛滥的抗日剧所能展现。
分而治之
“论火器咱不如小鬼子,可是这白刃战,咱中国人是他祖宗!”在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剧《亮剑》中,一位独立团的营长如是说。
可惜,他的“祖宗论”,大概得追到汉朝,那时中国由于民风尚武且装备精良,有过一汉兵可当五胡兵的辉煌历史。但这个比例到了抗战,大约要对调。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民党军队特别是蒋介石嫡系以德国为师,重视射击强度与持续性,忽视白刃战训练。但当时国军的火力配置、弹药供应和射击技术远比德军落后,这种照搬在抗战中显示出了严重缺陷。曾有日军将领嘲笑中央军:“始终摆着端枪的姿势,这在所谓刺杀术上似乎属于笨拙之列。”
八路军与日寇的白刃战同样处于下风。百团大战中,肉搏时要对付1个日本士兵,至少需要3名八路军战士。战后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总结教训,也讲到鬼子的体力好、技术好,白刃战中八路军损失很大。
从1939年起,八路军全军开始有计划地轮训,并将白刃战列为重点训练科目,专练“分而治之”。老八路王汝林回忆说:“拼刺刀时,兄弟们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二打一或三打一,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坚决。”他所在的吕正操部,如果没有作战计划,每天除了吃饭就是拼刺刀。
慢慢地,中国军队的白刃战实力和整体战局一起有了转机。太平洋战场消耗了日军许多精锐,补充的新兵拼刺技术大不如前,胜利的曙光越来越近。
但即便如此,战争后期仍然有号称二战规模最大的白刃战出现。1943年,在被誉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石牌战役里,大小高家岭上一度3个小时内听不到枪声——仗打到无法开枪,成千上万的中日士兵,端着刺刀冲向对方……
这大概就是冷兵器时代的余音了,最终日军败退,没人知道哪一方死人更多,只是据说“阵地前沿敌军尸体呈金字塔形”,颇有几分古战场的风貌。毕竟枪炮核弹的杀伤太容易化成数字,人类却往往只能从感性中体会到惨烈。如古诗所云: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本栏目责任编辑: 唐长志(jacksteel111@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