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富翁,到海边旅行,看到一个渔民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就劝渔民多干活儿多赚钱。渔民问富翁,赚了钱有什么用,富翁回答说:那就可以享受生活,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渔民头也不转地回道:我现在不就躺在沙滩上晒着太阳吗?
故事结束,兴许不少人都会跟着呵呵一笑,而在这之后安于现状、不再因惦念“白浪椰风暖阳”却不得而苦楚的人,真的会有么?
未必没有。鸡汤的动人之处在于共情,常以故事的形式营造出一种困境,让正处在相似体验中的人轻易就猛点头。而在此之后,祭出一个精神胜利式的结局,情感脆弱的人便犹如突然发现了一只长椅,心里念着“是啊是啊”,瘫坐上去,长呼一口气,终于安稳。
不理性分析,不试图解决,给负面情绪或别的什么找一个正面存在的理由,这是鸡汤的逻辑。因此有人总结,鸡汤是“最有道理的废话”。看起来充满力量感,却像是化骨散,喝多了,酥酥软软,没的不只是精气神儿。
话虽这么说,可微博上那些鸡汤早晚安语录仍旧转转不息,畅销书排行榜上,励志式鸡汤书籍永不言败。所以承认吧,鸡汤真的在鼓励、拯救着一些人,是他们赖以生活的勇气。
但毒舌派显然觉得这是在胡扯:要拯救,就要把问题撕开,血淋淋摆在面前,让他认清现实才能被拯救。
毒舌起先在各种选秀中常见,仿佛没个撂狠话、戳得人一跳一跳的评委,选手再精彩,比赛的味道也是不足。不过既然人家敢往前冲,必然是觉得自己挺好,满满的自信,几句毒舌并没什么杀伤力。因此毒舌更热闹的地方在情感作家那里。毕竟面对携问题而来的求助者,拯救起来更带劲。
当一个觉得自己委曲求全的姑娘,从1到10,絮叨了那么多条鸡肋男友的缺点毛病,请教情感作家自己这鸡肋是吐还是不吐时,毒舌的作家说话了:你有考虑过你自己也是不完美的吗?你是不是从来没想过爱情是一件共同成长互相托付的事?你想的是男人把一切完美准备好你挎个印花小包直接投奔就好了吧!
往往,毒舌的引人之处就在于有理的刻薄,提问者无语凝噎之时,也是围观者掌声响起时:戳到了点子上,攻击略有,但不说脏话。犀利言语,救人于疼醒时分。不过颇受年轻人喜欢的毒舌也不尽被接受,有人认为这是“口欲期人格固结的表现”,当懒得或无力改变某种状态时的过嘴瘾,惠而不费。
一边是广受诟病却热度不减的鸡汤,一边是被道刻薄却愈加流行的毒舌,谁才是那个能将人拯救于精神困境的灵丹妙药?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一切都在于“有问题”的那个人想要什么。
这与去到餐厅,总挑自己喜欢吃的下单一样,人们不过是选了那个能够迎合自己心理所需的方式。或者说,只看那些自己想看的。一旦对方给出的意思并非自己内心所设定或倾向的,管你鸡汤还是毒舌,统统一撇嘴,骂句“就会瞎叽歪”还算客气。
罢了,凡事没有绝对,一颗红心还两手准备呢。心沉困境走不动时,喝个鸡汤暖暖心没什么不好;不自觉的自以为是时,被毒舌戳几下也没什么坏处。搞不清楚状况也没关系,刚学到的一句话送给你:“迷茫个鬼啊!你白吗?富吗?美吗?你高吗?富吗?帅吗?快滚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