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后代的生成逻辑

2015-01-01 00:00:00袁训会
财经文摘 2015年4期

1980年代的那场学生运动中,一位力主强力镇压的国家领导人留下一句名言,大意是当初他们为了打下这红色江山,牺牲了很多人,谁要想从他们手中夺权,那就拿人头来换。这话搁在今天,恐怕是没有一位身居高位的人敢这么说了,即便他们中一些人心里未必不这么想。

历史学者吴思先生在总结中国历史的演进规律时,提出了著名的“血酬定律”,讲的主要是一个打江山、坐江山的成本收益问题,这个定律同样适用于以革命夺权的中共,“拿人头来换”的言论便是再形象不过的写照了。稍有区别的是,历代王朝最后成就的多是一家一姓之天下,中共革命成功成就的则是一个集团,那些为打江山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被尊位革命元勋,他们的后代,则顺理成章地成为“红X代”。

“老子英雄儿好汉”,虽然“血统论”作为一种理论不为当政者所认可,然则,在很大一部分“红X代”身上,这句话变成了现实。当下中国,若以资源占有量而言,恐怕没有一个群体能够与“红X代”匹敌,而在政治和经济这两个领域尤为明显,尽管这个国家早已不再全国红旗飘扬,然而“红色”作为帝国的底色却从未褪去。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以前的运动年代,红色后代还只能在政治前线冲锋陷阵的话,1980年代以后,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布了帝国的经济、文化等各个角落。

对那些选择了放弃获取权力世袭的红后,帝国分配了雄厚的经济资源给他们作为补偿,这些资源涵括银行、军工、电力、石油等一系列所谓关乎国计民生的核心行业。借由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这些资源成几何倍数增值,红色持有者们到了今天“富可敌国”者大有人在。

而对那些选择仍旧留在权力市场的红后们而言,他们中除了极少数政治斗争的落败者,到今天,早已预设好的仕途正是摘果子的好时节,虽然离全面接班尚有距离,但只要是留下来的,鲜有不是位高权重者。当然,在权贵资本主义时代,权力同金钱是可以等价交换的,巨大的权力也同样给这些红后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如若以家族为单位的话,这个关系就更好厘清了,很多红色家族内部可谓分工明确。当然,权力和金钱之外,对红后们行为选择产生影响的还有理念,而也正是因为理念的差异,让这个群体不再是铁板一块,他们内部开始出现分歧甚至争吵。比较特殊的是,那些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年代的红二代,这群人如没有踏上国家领导人岗位,因为年龄原因,也就都纷纷退休了,尽管他们内心是一百个不情愿。同社会上其他群体的红小兵、红卫兵一样,红二代里边的这个群体也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而今他们又是有闲有钱,恰巧又赶上一个转型关口,免不了要思考中国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这样的终极政治问题,而对这个答案不同的价值倾向选择构成了这个群体内部的分歧。

不过,不论这个群体内部的分歧有多大,不论当政者是否“他们自己人”,作为一个群体,在他们当大官、发大财的路上,来自外界的干扰远比其他群体要小。即便是到了反腐力度前所未有的本届政府这里,红后家族及其成员所受的影响仍是微乎其微。

由此,对于红色江山,这个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人,自是在高高在上的优越感之外,多了一份誓死捍卫的使命感。只是,人数并不算多的他们却握有全国那么多的资源,而且看不出有放手迹象,苦了那些努力打拼的平民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