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导北上:出香港记

2015-01-01 00:00:00张毅
财经文摘 2015年4期

2013年2月23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前一天,陈可辛带着已拍摄制作完成的新片,出现在位于哈尔滨东南部的亚布力滑雪场度假酒店。

那里正在举行的是一年一度的中国企业家论坛,任志强、冯仑、潘石屹等商界人士坐在台下,提前观看了这部电影近二十分钟的导演剪辑版预告。

陈可辛说是受好友王石的邀请前来,王石的名字却没出现在影片的投资方阵营中,取而代之的是制片人名单里的田朴。

当时,七个月多后掀起狂波巨澜的“男闺蜜”一文还未写出,炙手可热的八卦新闻还是当事人尚未表态的“红烧肉”。

陈可辛上台的第一个问题是问在座的几十位企业家,在三年之内有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后来这个时间维度变成五年、七年,直到十年,才有几只手孤单地举起。

“可这部电影你们一定会喜欢,因为这就是你们的故事。”话音落后,放映开始。

现场的气氛慢慢走向高潮,尤其是结尾处的彩蛋人物依次出现时——柳传志、杨澜、马云、王石、李开复、冯仑、张朝阳、俞敏洪、李国庆……其中有四位正在台下,冯仑甚至在片子中还有表演。

三个月后,这部片子提前香港半个月在内地首映后一炮而红,最终收获了5.35亿元的票房,和金鸡奖的影帝、佳片、佳导三个奖项。它就是陈可辛导演作品中不可或缺的现象级影片——《中国合伙人》。

陈可辛捧起金鸡奖杯时,距2003年CEPA协议许可内地与香港合拍片起,正好十年时间。想了解港导北上十年的轨迹,梳理旧闻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在这十年的前期,新闻标题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港片已死”和“捞金”。从《唐伯虎点秋香2》《东成西就2011》《越光宝盒》等从名字就摆明了的“炒剩饭”,到一部《叶问》引发的《叶问2》《叶问前传》《功夫咏春》等“多胞胎”;再到两部“鸿门宴”、三家“杨家将”、数位“关云长”的“傻傻分不清楚”,香港电影在上世纪末九十年代初的不断跟风,导致粗制滥造作品不断的恶习与“人傻钱多”火速结合。陈可辛讲过一个“笑话”,刚来内地拍片,想拍个一千万的电影根本找不到投资,却有很多人拿着一个亿排队请他拍大片。

到了中后期,港导北上与“水土不服”紧紧挂上了钩。几乎每位北上的香港导演都经历过试探审查制度的摸索期和票房不理想、口碑欠佳的适应期。被称为“港片最后的守望者”的杜琪峰就有过看不懂自己拍的片子的经历。他曾在内地的一家宾馆内扭开电视,正好在播自己的片子《柔道龙虎榜》,杜琪峰却越看越迷惑,直到助手告诉他这就是传说中的“删减版”。从此之后,杜琪峰会为片子准备两个版本以备审查。等到了《毒战》,杜琪峰已经摸熟了内地审查制度的规矩,他归纳出几点:警察一定不能是坏人,另外,坏人到了最后一定要绳之以法,不能跑掉等。

2014年,口碑最好的华语电影依然属于“三姑夫”陈可辛,一部《亲爱的》追平了他的经典作品《甜蜜蜜》的打分;而“老爷”徐克则用《智取威虎山》霸捍着属于自己的地位;王晶在吃到《澳门风云》的甜头后在2015年带来《澳门风云2》,他仍然是那个最会“玩着把钱赚了”的导演。

《中国合伙人》在亚布力首次放映时,陈可辛曾向为数不多的几个媒体人小心翼翼地求证:“你们觉得好吗?真的好吗?你们周围的人会去看吗?”一年后的《亲爱的》抢先国庆档时,陈可辛哪怕是在私下聚会时也对片子很有信心,无论票房还是口碑。作为第一位在内地成立影视公司的香港导演,两部片子的成功证明着他经过《如果爱》的探索、《武侠》的落败和《投名状》的事倍功半后,已经从滩涂驶到了深河。

最被看好的新一辈港导代表郭子健说,适应变化就是香港精神。在他们背后,是出发的岛;在他们面前,是一片大海,等待着去吞没,或者被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