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来了!头疼。
本以为人工智能的进步是以从最危险的地方解放人类劳动力为根本,没想到是来抢饭碗的。
众所周知,美联社的机器人记者正式上班已经大半年了。从去年10月开始,它夜以继日地更新写作样本数据库,不用吃饭,不用上厕所,除了偶尔常规的检修之外,始终保持匀速的、高效率运转。
这使它每个季度至少能够完成3000篇专业领域的财报分析和季度盈利报告,据说还要提高效率。即使远在大洋彼岸,也仿佛能看到该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激动的泪水,以及机器人君遥遥领先的KPI(绩效考评),再对比普通记者每个季度勉强两位数的出稿量,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1月31日,苹果公司发布新一季度财报,美联社仅用几分钟就抢发了一篇名为《苹果第一季度业绩大幅高于华尔街预期》的报道。该篇报道的内容及叙述方式传统而平庸——就像所有你见过的财报解读那样严肃而乏味。如果不是文章结尾出现“本文由自动化程序Wordsmith生成”的字样,读者几乎看不出与人工写作的差异。去年,美联社还承诺不会让该系统模式化操作苹果等知名公司的财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运行和数据库调整,它的直接领导——美联社商业编辑菲拉娜·帕森特说:“与多年经验的记者相比,自动化系统运算的错误反而更少。”
虽然迄今为止,还没有美联社的员工因此而被遣退,但是大多数商业记者对此都是消极的。很难保证,该系统会不会随着系统更新而更加智能,比如进一步报道产品发布,商业会议等其他有规律可循的报道种类。
传统的著作权法理论认为,作品应该是作者人格的体现,只有自然人才能创作作品,在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反映拟制人意志时,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被视为作者;但动物和机器,无论何时都不能成为作者,哪怕其创作物具备了作品的其他特征。
当然在此时对人工智能的方兴未艾较真,并不完全是畏惧人工智能将打破原有的行为规则,而是试图寻求其与人类共处的平衡。
史蒂芬·霍金早有远见卓识,他曾一本正经地警告大家:“人工智能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可能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危险。”这也是提醒那些还没有混进深度评论部的记者同行们,不要偏离航线,尽快成长为不可取代的存在吧。
本栏目责任编辑: 杜彬(yshfaith@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