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星巴克最受欢迎的咖啡种类是拿铁,当然,销量排名前三甲的还有卡布奇诺和摩卡,每天的出单量至少能绕地球好几圈。
虽然当下中国的咖啡馆遍地开花,别说麦当劳和肯德基等洋快餐转行做起现磨咖啡的生意,就连依恋这样的服饰品牌也跨行经营起咖啡店,但是大多数人依旧缺乏品鉴咖啡豆的能力。这种情况相比上世纪90年代毕竟已好太多。
1993年,只有在专营进口商品的友谊商场才能找到桶装咖啡粉;1997年,北大东门成府街开了第一家雕刻时光咖啡馆,咖啡师调配过程中经常受到光顾的外国客人指点。
咖啡文化真正在中国滋长,还要从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算起。1999年,星巴克开始不遗余力地培养起中国年轻人喝咖啡的习惯。伴随它精致的店面装潢和艺术形式,星巴克的品牌价值比咖啡爱好更早地被国人所接受。在咖啡馆临街的露天区端着一杯星巴克,成了都市白领们追求“小资”的生活方式之一,精神和物质的享受都被明显标签化——这是一件好事——对一个新生的市场来说,星巴克的目标客户群如此鲜明。
“星巴克的品牌甚于咖啡”,它的创始人在自传《将心注入》中中肯地写道。至今,消费浪漫仍是众多咖啡馆的设计主诉求。
相较中国的传统茶馆,咖啡馆这一舶来物,新鲜又洋气,并且价格恒定。尤其在年轻人普及英语教育之后,贴近外国人的喜好也成了他们与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
随后十余年,中国大地上雨后春笋般冒出了数千家咖啡馆,仅在北上广的闹市街,相隔几十米远就是一家咖啡馆。上岛、costa、星巴克纷纷宣告了他们在中国多样的扩张计划。即便国人对咖啡还达不到像火锅般热爱,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咖啡消耗市场。
曾经最有竞争力的速溶咖啡也渐渐被现磨咖啡蚕食市场。在植脂末等物质引发的健康争辩之后,其含量高达三分之一的速溶咖啡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加速萎缩。上个月的新闻显示,国内速溶咖啡销量最高的品牌雀巢,刚刚进行了其中国生产基地最大规模的成品咖啡销毁行动,正是源于国人消费习惯的转变。
这种转变迅速而彻底。雀巢中国的首席执行官薄凯称:“在我看到的范围里,全世界都没有其他市场的消费者像中国那样发生如此根本性的变化。”
这其中自然不乏经济气候的影响,但是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开始引导消费潮流。
此刻我的办公桌对面传来“嗡嗡”的声响,磨豆机又在运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