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希望用足球征服世界

2015-01-01 00:00:00杜彬
财经文摘 2015年4期

国足、球迷、体育消费,一条清晰的产业链条,牵动体量庞大的商业利益。

即便是作为“国球”金牌满贯的乒乓球,影响力也不若一场冲不出亚洲的足球比赛来得声势浩大。尽管国足水平不尽如人意,但不进反退的尴尬现状却并未消减它在国人心中的重要性。

从1955年中国足协成立,到2015年足协将正式与体制脱轨,60年里,中国足球经历了职业化、实体化、市场化、向重点城市布局等几次重大改革。

在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面向全面转型、改革的时期,中国足球一跃而出,成了绝佳的观察样本。尤其它在认知上的价值,已经超越体育本身。

政策密集发力 催生下一个超级产业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打开“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从1978年到1993年间,中国以“增量改革”的方式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积极带动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了和此时的国家战略同步,1992年6月,中国足协在北京召开了国足改革史上最重要的“红山口会议”,最终确定以足球运动职业化为突破口,冲开政府行政体育机制的禁锢,试图以商业化和市场化作为生存发展的手段。1993年末,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证明了足球向市场化全面改革的发展路线正确无误。

1994年,首届职业化甲A联赛启幕。首个冠名赞助商——万宝路香烟出现,首支脱离地方或部门体委的队伍——上海申花成绩斐然。

在向市场化的摸索过程中,足球职业化带来最大的惊喜是,体育产业产值几乎在一夜间就打开市场,取得了惊人的成绩。

但是好的起点并没有带来好的发展。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黑哨、腐败、利益博弈等标签,严重阻碍了中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足球,成了中国体育界最落后、最拖后腿的项目。

2013年,中国体育产业产值仅为3200亿元,占GDP比重为0.6%,而欧美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占GDP比重普遍超过2%。中国体育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远远没有达到经济总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相匹配的贡献率。

我们暂且不论足球最终向市场化靠拢是否全面——中国的市场化经济体制基础及路径本身就不同于西方经验。足协的“一个班子,两块牌子”,无非体现出市场与行政力量之间的博弈,足协不过是整个管理体制弊端的典型而已。

但是其对体育产业结构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在以赛事为核心,向外围体育用品扩散的模式下,占据体育总产值的分布竟然是逆势增长的。体育用品生产占体育总产值的70%,体育组织管理活动占8%,体育健身休闲活动5%,体育培训活动1%;处于辅助地位的体育彩票只有2%。

2014年10月20日“四中全会”开幕之际,《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的目标,产值超过40%的足球产业市场空间将达到2万亿元;2015年3月16日,《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经过中央深改小组的批示,确定将中国足球协会和体育总局脱钩。中国足球产业前进有了更明确的任务书和清晰的路线图。

快乐足球 全民健身

足球的全面改革还标志着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巨大转变。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体育在争夺奥运金牌、为国争光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职业体育、大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一直是发展的短板。随着体育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型,早已超出了竞技体育、专业体育的范畴。此次由多个部门参与的中国足球全面改革,也体现了中国在体育发展方式上的新思路和新理念。

巴西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圣保罗页报》撰文称:“足球对于巴西人来说是快乐,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在近14亿人口的国家中之所以难以组织一支强大的球队,是因为在中国街头很少看到光着膀子踢球的人。”

中国的民众体育发展薄弱,仅依靠球迷撑起的粉丝经济难以维系体育发展的链条化和规模化生产。在发展体育产业上,我们需要把百姓的健身需求和体育消费需求释放出来。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室内健身经过快速发展已进入市场饱和状态,而与旅游和国民休闲相结合的户外健身运动却处于上升趋势。比如山地运动、自行车运动、冰雪运动、水上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且有发展空间的项目,这些丰富的户外体育休闲项目将带来更多的体育消费。”

《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要求各地中小学要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加大学时比重;把兴建足球场纳入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发展足球运动与推动全民健身相结合。从健康和健身中找到交集,容易找到中国消费者对体育产业的刚性需求。让我们拭目以待,以阳光、环保、新兴为产业标签的中国体育产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