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作涛:满腔热忱似少年

2015-01-01 00:00:00杨帅
财经文摘 2015年4期

编者按:“中国经济奇迹”归功于很多人,尊重市场的官员,技术熟练的工人,别有会心的创新者,和不疯魔不成活的企业家。自由与梦想这些飘忽的词汇,因为他们艰辛的日常努力而变得踏实。从本期起,《财经文摘》将继“共识人物”之后开启一系列新的人物专访,讲述这些人的故事。

我们听惯了膨胀、爆发,总觉得脚踏实地、精耕细作很傻。陈作涛从房地产走入实业,走入节能环保领域,撞上金融危机,累到吐血,在他最困难时大概也曾被人笑话。总是这样,倒叙的成功受人敬仰,顺叙的成功遭人嘲笑。但愿我能讲出他所经历的困难之万一,给还在被嘲笑的后来者一些勇气。

陈作涛,天壕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现任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关村现代节能服务产业联盟理事长、湖北省青年联合会常委、武汉大学校董,专注于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并于2014年10月荣获北京市“优秀创业企业家”称号。

“不是总理提了柴静讲了,我们就觉得节能环保挺受待见。哪怕这几年里没人关心,我们也相信未来一定有人关心。”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的当天下午,陈作涛接受了《财经文摘》的采访。

他说话掏心掏肺,激情洋溢,满满是少年意气。后来我才意识到,没这一腔热血,就没有如今的天壕。

相信模式是对的

在采访前几天,柴静的公益调查《穹顶之下》引来全国范围内对空气治理问题的关注,股市整个环保板块暴涨。但作为天壕节能的董事长,陈作涛却对此颇不以为意。

“资本市场最终还是围绕着企业的价值。涨过头了一定会回来,我真做到了也不怕没涨停,该到哪儿还会到哪儿。我们做节能环保产业,是很坚定、很明白的,一开始就心里有数。”

天壕节能,是一家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从事余热发电项目的企业。所谓余热发电,是利用技术将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多余热能转化为电能,而合同能源管理,则是节能服务公司与生产企业订立契约,前期承担改造工程,随后分享效益的一种合作模式。

陈作涛毕业于武大经管学院,进入余热发电领域实是一次偶然。在2004、2005年时,如今的天壕总经理王坚军在山东泰安水泥厂接触到这种项目,拉他去看了一次。彼时国内的节能环保压力并不大,大家都还在粗放型发展的道路上,泰安的项目算是国内前几条的相关生产线。

没技术信心、没压力、没资金,“你想一个传统企业,初期投资几千万,搞一个节能的事儿”,当时没人愿意去做,但这却引起了陈作涛的兴趣。

2005年,他和几位创业合作伙伴成立了一家技术公司,用两年时间先把市场摸清,也把技术研究透。理解行业、储备技术、申请专利、设计方案,他们用财务模型算账都觉得效益挺好,但是客户就是没有动力干。

既然认定这是个盈利项目,又相信自己的技术没问题,那能不能转换一下思维方式?陈作涛提出一种设想,由己方承担全部投资费用,包括设计、建设、运营,然后未来收益分一半,留一半。

“你一分钱不投,只给我提供废气,我每年给你一个非常优惠的电价。比如你原来买电6毛一度,我的经营成本2毛一度,卖你4毛一度,你节约2毛钱,你干不干?”

找到了这种化解对方风险,同时双方都能挣钱的商业模式之后,陈作涛觉得事情能成了。2007年5月,天壕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一谈到节能和减排,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政府要掏钱,其实,真正找到一种符合市场化机理的模式之后,不用政府操心的。”

但随后的问题是,运作巨量资金的风险转嫁到了天壕头上。200万注册的公司,建设一个项目至少要5000万,这种投资方式在国内是做不到的。“互联网行业可以通过一个idea找风险投资,可咱是个传统产业啊!”

通过几位校友的介绍,陈作涛到香港和一些境外投资人进行沟通。因为国际金融市场一直很关注碳指标、碳资产,也有许多人认可天壕的模式和团队,最终,由瑞士信贷作为财务顾问,他们发行了一份可转债,由德意志银行认购。

最初拟发行5000万美金债券,但是出于少付利息的考虑,陈作涛决定先发2000万用着,剩下的3000万一年之后再发。

不曾想,2008年金融危机来了,第二笔钱没再来。

比命还重要

陈作涛一直说,天壕初期的坎坷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刚开始好多企业都觉得我疯了,‘把几千万的钱投到我厂里,你敢不敢啊?我把大门一关你人都进不来!’”

不少企业不放心和当时的天壕合作,项目拿不下来,这是第一重困难。他后来总结,想做一个企业家,需要坚定的目标、坚韧的精神和坚忍的承受力。“那种忍耐很重要,没人理你,也要顶着。”

第二重困难是资金。天壕以最初的5000万美金境外投资吸引了不少国内银行贷款,后续3000万没来,于是其他投资者也犯了嘀咕。毕竟,中国的金融机构大多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一些开工到一半的项目就这样卡住了。

“我在很多场合下都说过,我是个把信用看得比命还重的人。我就是拼了命也要干成这件事,但就是干不成,感觉面前有一道铁墙,过不去。”

有那么十天,陈作涛说自己一点儿也睡不着,天天在屋里溜达。

彻夜想办法,白天就去试。

一场大病袭来,险些要了他的命。

长时间不休息,抵抗力下降,感冒病毒引起了过敏性紫癜——这本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的疾病。

“毛细血管破裂,两条腿都是红的,我洗澡的时候看着,恨不得把它们切了。”陈作涛回忆道,“过去我身体特别好,医院的门都不会进的。当时不知道这是一种血液病,一听说是过敏嘛,那不过两天就好了,没把它当回事。”

他根本没心思顾及自己的身体,忙着游说合作方,可这一拖就出了大问题。过敏性紫癜有四种类型(症状),皮肤型、关节型、腹型和肾型,他全占了。

“当时已经出现了关节痛,但要去签战略合作协议,我知道我不出面不行,就拖着两条腿赶飞机,疼得上台阶都不行,得用胳膊撑着。到了万米高空,突然啪地喷血啊,吓得旁边的小姑娘边叫边跑。”

五六条毛巾,浸得全是血,他现在回想起来都后怕。

但是下了飞机,整理衣衫,又去谈判。

回到北京,陈作涛继续拼命折腾,除了洗澡时盯着两条红腿犯愁,其他时候就骗自己没这回事。

“当时觉得天壕的事做不成,病好了也没用。”

直到他肚子疼得满床打滚,被强行送去医院。打了一剂止痛针后,他又想回去工作,但过了两个小时又疼,一天接连打了四针。

住院检查,尿蛋白三个加号,已经到了肾型紫癜。

再往上就要透析了。

肾脏伤害不可逆转,陈作涛再也不敢逞强。但为了尽可能不耽误工作,他还是放弃了“活检+激素”的治疗方案,选择了保守治疗。看中医、吃虫草、吃素、不运动,如此两年半。“这两年半也好啊,我原本是个爱热闹的人,爱运动,爱跟朋友喝酒聊天,但两年半啥社交活动都不参加,啥都没想,就干天壕。这就是命啊,我生来就是要把这事儿干成。”

凭着年轻人似的那么一股劲,他相信自己和公司都能迈过这道坎。

苦心人天不负,终于柳暗花明。

原本一个唯物主义者,陈作涛说经过这一劫后自己变得有点唯心。

心态年轻,但不是愣头青

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

诚然,成功企业家身上所具备的最罕有的精神,当然是坚忍不拔之志。但如果因此轻忽了他们的经营管理智慧,就又把成功想简单了。

比如,天壕集团没有市场部。

因为那一个个投资数千万的业务,只能由“三大业务员”——董事长、总经理、常务副总去谈。

怎么谈,就是一门学问。有时是和大型央企领导,有时是和民营企业老板,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游说风格。

一次,陈作涛和同事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一位央企董事长,试图商讨合作。但对方一来事务繁忙难于见面,二来见面就对天壕的业务不认可,说道,陈董,我们一投水泥产业,就投几十亿,还差你(省下的)这几个亿啊?我买得起马我还买不起鞍吗?

陈作涛一下噎在那里,想想也觉得对方说得有理,但还是试着争取:“就想请您抽空去看一个我们的项目,不差钱是不是也能看看?我们专业公司可能服务得更好。大企业也不一定什么事都要亲自做嘛。”

到了今天,政府鼓励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发展,但当时的环境并没有这种氛围。央企老总最终决定去实地考察,还是被陈作涛他们的诚意打动的。

某次对方上午电话约下午见面,再晚就又得出国。陈作涛和王坚军坐着飞机就从北京赶往武汉。当天武汉是雷阵暴雨,到达时又是下班高峰,出租车堵在路上,两人拎包冒雨就跑了过去,见面先道歉浑身湿透礼数不周,但反而感动了对方,同意参观天壕的项目。

一周后,在中国的第一条大功率装机玻璃窑余热发电生产线里,陈作涛展示着公司的成果。他没有自卖自夸,而是在简单讲解之后交由合作企业老总和当地市长来介绍。

“买得起马,未必要买鞍嘛。”央企老总就这样被说动,于是事就成了,至今双方已合作了五六个项目。

还有一次和某玻璃企业老总谈判,对方不同意“定价调整原则”——就是电价一旦上升或下降,带来的收益变动双方共同分享或承担。毕竟合同要定二十年,开始时4毛一度,雷打不动可能天壕就亏了。但对方董事长就是因为这个条款不签合同。

眼看要黄,陈作涛灵机一动,打了个比方:“我把资本投到您这来,相当于把女儿嫁给您。今天条件不好,咱们都吃咸菜,没问题啊,嫁过来同甘共苦。但是过两天你老兄开始吃鲍鱼了,还让我们吃咸菜,你说这个媳妇怎么会跟你一条心呢?是不是这个道理?”

对方扑哧乐了,连说好好好,事也成了。

回想起来,陈作涛有时觉得很憋屈,毕竟自己才是甲方,是去给对方投钱的,却时常像个乙方。“真的很难,但最后都成了朋友,交不成朋友我也不敢做。”

又一春

余热发电领域最成熟的项目是水泥与玻璃,但是由于二者都是建材,受房地产市场影响很大,天壕并不想受限于此。

“从成立到上市,天壕五年就做了一件事,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从事中国工业废气发电的连锁投资运营,这是天壕的1.0版本。但是中国工业的周期性很强,我们要有新的方向。”陈作涛说道。

2015年,是环保中国的春天,也是天壕节能上市之后的又一春。

去年起,天壕推出了环保板块,联合清华大学下属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为此前的合作企业提供除尘、脱硫、脱硝的“喷淋散热塔”技术服务。这是他们的专利,迅速在能耗企业推广,现在完全是做不过来的状态。“毕竟才推出半年,今年会加快人员配置,加大投入。”

与此同时,天壕收购了北京力拓和北京华盛,开始了西气东输管道压气站的余能回收和余热利用项目。在陈作涛和他的同事看来,真正解决中国环境问题,仅仅靠节能环保远远不够,一定要在源头上少排、限排。怎么办呢?就是提高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比例。

天壕以前是单一业务,如今则是节能减排、环保、新能源三大板块,是为天壕2.0。“真正为中国的环境问题做出我们能做到的所有事情,这是天壕人的使命。”

随着业务扩展,他口中的天壕人,也已从最初的10位,发展到如今的逾千人。在陈作涛眼里,这是一群值得信赖的伙伴。

“很多人说‘这个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很简单啊,我也找几个人不就干了吗?’我说没问题,只要你也找到天壕这些人,就能做成第二个天壕。但你找不全这群人,就很难。”陈作涛颇为自豪,“这条业务链挺长的,包括谈判投资、设计规划、施工建设、运营管理,需要不同专业领域的互补,这就是为什么没有特别优秀的后来者在追我们。”

当然,一切需要企业负责人有足够的心胸。他曾经以很低的价格将2000多万股公司股票分给团队,这些股票如今翻了近30倍,以至于近期公司需要定向增发,他花了1.6亿才买回了1300万股。

讲到这里,他哈哈笑了起来。这位又恢复运动,同时想把跑步指标纳入高管考核的男人,这位去亚布力认真学习,“收获奇大”的企业家,说自己正在逆生长。

诚然,为国家为事业,一腔热血,恰似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