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经济运行的压力风险

2015-01-01 00:00:00袁海霞
投资北京 2015年6期

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至7.0%。房地产投资大幅放缓带动投资放缓、需求不足抑制制造业持续低迷是一季度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而基建投资回升并保持高速增长是稳定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物价水平持续走低,通缩压力依然存在。

数据显示经济仍在筑底,但依然有亮点,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力量不断积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去产能持续,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经济增长质量有所提升。随着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措施持续发力,二季度经济下行压力或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考虑到基数原因,预测二季度GDP有望实现7.1%。

通缩压力依然存在

2015年一季度我国GDP实现140667亿元,同比增长7.0%,低于去年全年水平,是2009年以来同期最低值。

投资增速下滑是经济下行的主要拉动力量,房地产投资增速降至个位数,内外需皆弱使得制造业低迷。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低于上年同期4.3个百分点,为近14年以来的历史新低。其中,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分别增长10.2%和8.5%,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下滑5个百分点和7.8个百分点。基建投资保持20%以上的高位增长,是稳定投资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一季度增速回升至24.5%,比上年同期回升3.6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增长跳水、制造业低迷带动投资增速进一步趋缓,基建投资是稳定经济增长,保证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的主力军。

消费增长相对稳定。一季度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715亿元,同比增长10.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限制三公消费的影响在逐渐减弱,餐饮收入同比增长11.3%。在2014年底住房交易相对回升的带动下,与住房相关的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工业减速带动第二产业增速由2014年的7.3%下滑至6.4%,是一季度经济增长减速的主要产业力量。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增长3.2%、6.4%和7.9%,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放缓0.2和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比上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其中一季度工业增长6.1%,比上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

物价水平持续走低,通缩压力依然存在。一季度,CPI同比上涨1.2%,涨幅比上年全年下降0.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分别同比下降4.6%和5.6%,降幅分别较去年扩大2.7百分点和3.4个百分点。其中,受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回升等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降幅季度内有所收窄。

融资总量同比增速下降,M2增速大幅低于预期,货币融资低于预期。3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18万亿,同比减少近9000亿。受居民消费贷款同比减少影响,人民币贷款增加1.18万亿元,同比少增661亿元。受外汇占款下降影响,M2增速低于市场预期,一季度M2同比增长11.6%,低于市场预期。

经济筑底依然有亮点

虽然经济数据比预期较差,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去产能持续,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改善,结构优化持续进行。与此同时,伴随着“330”稳房市新政等一系列稳增长、惠民生措施实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力量也在酝酿,比如居民实际收入超过经济增长速度,出口形势呈现进一步改善迹象。

伴随着经济转型和去产能化持续,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力量。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升至51.6%,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6%、40.9%、56.5%,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比第二产业高出15.6个百分点。从产业内部来看,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装备制造增速快于工业平均增速,占比也有所提高。

收入结构略有改善,城镇居民实际收入与GDP持平,有助于稳定消费需求。在中国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过程中,GDP增速持续高于居民收入,近几年,随着经济转型和惠民生的一系列政策实施,收入格局略有改善。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87元,实际增长8.1%,高于GDP数据。

出口形势明显改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提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随着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有所好转,需求改善带动出口由负转正,出口形势明显好于去年,贸易顺差大幅增加。一季度,出口实现5139.33亿美元,同比增长4.7%,比上年同期高8.1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236.9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1062亿美元,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明显提升。

需重点关注的风险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运行中孕育的积极力量不断积累,但与此同时,仍要重点关注风险,诸如产能过剩化解过程中某些行业的信用风险;短期的稳房市政策不能改变房地产调整周期的轨迹所带来的风险;收入与债务约束下,稳增长主力的基础设置后续资金来源问题等等。

从未来看,虽然近期出台了“330”房地产调控新政以稳定房市,短期来看,有助于房价稳定,成交量趋稳;但是从中长期来看,房地产业整体处于调整周期中,短期稳房市政策难以逆转周期力量,房价可能短期企稳,但房地产整体格局不会发生太大变化。由于过去两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房地产库存量处于高位,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房地产行业潜在需求已在2013年发生逆转。

进入2014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全面调整,房地产投资、销售面积等相关指标均出现大幅下滑,产业链条相关产业如钢铁、建材等都进入近5年的发展低谷。由于供需状况的变化,房地产市场的全面调整还将继续。与此同时,即便是房价短期企稳,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和放开,股债双牛,未来居民和机构资产配置中房地产的占比将系统性下降。

产能过剩化解过程缓慢,行业信用风险不减。伴随过去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工业领域形成了大量产能过剩,目前,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已经连续36个月下降,超过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连续31个月下降的记录。在去产能化背景下,部分行业资产负债保持扩张,但由于需求不足等盈利能力改善有限,使得其信用风险突出。

目前,资产负债率在55%以上的行业占比接近50%,其中房地产、公用事业、钢铁、化工、通信等行业杠杆率较高。偏高的资产负债率加剧其信用风险,以采掘业、钢铁业等中上游行业为例,受制于产能过剩,需求难以明显改善,其短期盈利能力回升的难度很大,盈利水平受限,但融资成本依然较高,在行业未走出周期性谷底之前,信用风险将难以降低。

收入和债务约束下,基建投资后续资金来源面临不确定性。一季度基建投资增速达到22.8%,是稳定经济和投资的主力军。但在目前经济下行,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以及地方债务预约下,基建投资的后续资金来源面临一定不确定性。基础设施投资主要依赖地方政府信用,通过城投融资实现。而去年国务院43号文规范地方融资平台会对公共部门投资产生显著冲击,城投债每月发行规模相对之前明显收缩。而要保持基建高速增长,预算内财政和PPP模式融资是主要解决方式。但是近两年财政收入出现明显放缓,2015年一季度,公共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至3.2%,3月当月财政收入增长近乎为零。与此同时,被寄予厚望的PPP模式实际效果并不显著,机构和政府对于PPP新规也有学习的过程,因此短期PPP并不能解近渴。

(作者单位: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