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全家人

2014-12-31 00:00:00沫沫
晚报文萃 2014年9期

最近,看到一位76岁的老人出了一本书《穷时候,苦时候》,她60岁开始认字,75岁开始写作,76岁出书——就是把自己知道的事记下来。业内人士评价说,这年头会写故事的人不多,原汁原味的好看的故事更少,老人写的才叫故事。我要说的不是老人出书这件事,我是对老人的子女感兴趣。如果没有这样的子女在身边鼓励,这是不可能的事。怎么对待身边的亲人?这个年代,吃喝生活都不是问题,人更需要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这同样是中国老人最缺的。很认同这样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是给人信心。这句话引申开来,对待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给他信心。有了信心,很多东西就不是问题。很多老人不是老于疾病,而是老于感到了自己没用,精神垮掉了。这个才可怕。

同样的,几年前,我有一位朋友参与了《梵高奶奶》的编辑工作,因此,我也知道了这样一位老人。老人来自河南农村,在广州带孙女,孙女让她讲乡下的事,她为了能更形象,边讲边用孙女的彩色蜡笔画图展示,乡下的草垛,鱼塘,田野,院落,劳作的农人……画着画着,被儿子发现了,天,这完全是无章法的梵高啊,于是儿子鼓励她继续画,把知道的都画下来,并联系出版社。于是这位大字不识的老人,因为这些色彩浓郁,不带章法,带着天然泥土气息的图画,在七十来岁的时候成名了,非常有意思。我知道这跟钱没关系,但对于一个老人的意义是如此重大,她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老人还能出书,还能画画,还能玩出一把名堂,在带孙女的过程中老有所为,这是多大的满足。

这两位老人的子女都很了不起,与很多子女不一样。他们是另一种孝顺,知道老人最需要的东西,然后成全老人,这比买什么什么强多了。没有人不需要信心,不需要满足感。

另一件相关的事,也特别有意思。我有一位朋友是搞教育的,她父亲见女儿平日喜欢写作,但是因为工作忙,写完就丢在一边,老父悄悄地开始了一项工程,就是把女儿的文稿在电脑里结集整理分类,忙活了好久,然后悄悄送到出版社。结果因为这位老父亲,我的友人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书。她从事的是教育工作,写字只是业余爱好,不想,老父是个有心人,把这爱好无限放大,成就了女儿另一片天。我很佩服这位父亲,常对友人说,你是幸福的人。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吃穿用度外,有没有一种比较高级的爱?我有时想,能为父母做些什么?他们看似不需要我做什么,父亲退休了,我想过为他整理点什么吗?比如个人回忆录,普通人也需要回忆。比如让他用文字记录下他的经验,让更多人看到,满足他隐藏的虚荣心。龙应台《目送》里有篇小文,父亲中风后,她突然想到,如果能回到从前,父亲跟她讲从前部队里的事时,她一定会装作很感兴趣地听,还会问是什么连的,在哪里驻扎部队,连长是怎么样的人,他长得帅吗,你跟他关系好吗,你们每天吃什么,吃饭时聊些什么,打胜仗时怎么庆祝……一个接一个地抛出问题,来引出父亲更多的话,让他滔滔不绝地讲,越讲越兴奋,那是他骄傲的历史,成就感就是这样的,信心也是这样产生的。

父母子女之间,彼此的成全有多重要,只是常常是最容易被忽略不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