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十分吻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教学相长、民主性原则等,对贯彻新课改精神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 当学生的“伙伴”,做学生的“学生”
把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以伙伴的身份置身于学生的活动之中,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心声,和学生一起探究,关注他们的发现、疑问和思维过程,以尊重、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学习,不轻率地以权威来否定学生的标新立异,使未来的天才不因我们的粗鲁、失误而夭折。让我们去尊重、爱护、宽容、鼓励每一个学生,像陶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面对学生的创造性想法,我们不妨放下架子,做一回学生的“学生”,向学生承认自己的不懂,请学生帮助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把学生看成是有助于自身完善的源头活水。师生共同成长,师既是生,生又是师。教师在学中教,在教中学,使自身素质不断得以提高。正如陶先生所说:“只需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考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
二 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唤起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个问题:‘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兴趣是探究活动的内驱力,只有当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油然而生时,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疑问,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探究过程。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前提条件,我们要想方设法地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最好途径。如教学热胀冷缩原理,教师出示两个塑料娃,分别给两个塑料娃浇上冷水和热水,这时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其中一个娃娃开始撒尿了。学生看了一片惊叹,“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浇上热水这个娃娃就会撒尿,而另一个却不会?”立即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运用趣味性实验引发学生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
如教学淀粉的踪迹一课时,让学生用碘酒消毒手指后去取饭粒,结果消毒过的手取来的饭粒都变了色。学生感到好奇,“为什么消毒过的手拿了饭粒反而都变色了?”“其他食物碰到碘酒会不会变色?”等等,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
3.精心呵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尊重学生,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轻易全盘否定,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自主提出问题;积极地鼓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产生成功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的喜悦;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想问、会问;通过小魔术、游戏、多媒体等巧妙地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趣”中生“疑”,在“疑”中生“问”;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在细致的观察中提出问题,在生活情境中捕捉问题。
三 引领学生亲历探究
探究活动要亲历,重在动手做。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他主张“教学做合一”,核心就是“做”,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
1.坚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学习不是让学生坐在下面听教师讲、看教师演示,而是让学生去亲历一个个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去体验,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增长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2.以“做”为中心,手脑并用
现在的课堂动手有余、思维不足。手是动起来了,可思维却并未动起来。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可是头脑里依然是一片空白,不知学了什么。动手与动脑的脱节,造成教学表面热闹,实质低效,华而不实。学习探究强调动手做,更强调动脑想。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要求“做”“是在劳力上劳心”,是“手脑双挥”的做,他说:“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因此,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去动手,有准备、有目的地去动手,思考着去动手。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动手前让学生对探究结果作预测、猜想,让学生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把制定探究方案的权力还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制定的方案去操作验证。
3.“行是知之始”,实践出真知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亲身实践,才有真知,才有创新。他曾形象地比喻“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去探究、去求知。
参考文献
[1]贺武华、彭春妹.陶行知与保罗·弗莱雷教育思想的共性比较[J].江西教育科研,2006(6):26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