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是小学生所面临的第一个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尽早地开展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今后在学习的道路上掌握“主动权”,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具体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语文 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14-02
小学是儿童养成各种习惯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刚刚迈入校门的一年级新生,他们正处于从幼儿园游戏型教学到课堂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在家长心中的位置也由一个时时刻刻需要呵护的幼儿渐渐转变成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小学生。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在这一时期重视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成绩的提高,更有助于其今后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甚至生活中性格的培养。作为一年级的语文教师,将正确的学习习惯融入语文科目的教学,让其有机结合,可以起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良好效果。
一 学习习惯及其重要性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一定情境下主动地去完成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形成习惯的主要原因是由一定刺激情景与个体的某些行为动作在大脑里形成了稳定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连锁系统。所以,当人在相同刺激的情景作用下,就有条件反射连锁系统自动出现,人就会自主自动地进行相关动作。也就是说,学习习惯的养成就是引导学生长期坚持和使用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使其学习行为变得高效、稳固。
二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激发学生培养习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人的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也是人获取知识最原始的动力。要让一年级新生对学习习惯产生兴趣并长久地保持和发展。我通过讲故事、课堂游戏等方式来激发他们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兴趣,并让他们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使学生好好学习,就要千方百计地注意使学生体验到自豪、欢乐、惊奇、赞叹……以激起学生情绪为核心的情景,也就是使学生感到易、趣、活。”
2.在日程生活中注重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及早培养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也就是没有养成不好习惯的时候就开始。因此,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越早越好。因为一旦坏习惯养成,就很难改正过来。
3.良好的学习习惯应整体培养,相互促进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有诸多的好习惯需要养成,如劳动习惯、卫生习惯、用餐习惯、生活习惯等。其中生活习惯最为重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切好习惯的基础。如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粗心大意习惯的话,培养起仔细认真的习惯就比较困难。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一定要与其他习惯共同培养,相互促进,这其中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良好的家庭教育。
三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归纳出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课前认真准备、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独生子女比例较大,在家里都是宝贝,所以在生活自理能力上较为欠缺,我通过在班级中举办整理书包、整理文具、按照不同的课文内容准备不同学习用具的趣味比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准备习惯,同时也从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养成良好的预习课文的习惯对于一年级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知识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预先学习,能够巩固已学过的旧知识,找出新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就能带着问题听讲、带着问题思考。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预习时的理解进行对比,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预习方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良好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
小学的课堂式教学与幼儿园的游戏教学有着显著的差异,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课堂又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所以需要平时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而专心听讲所指的并不仅仅是听老师讲课,尤其是在语文课上它还包含了记笔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跟老师朗读,做老师布置的课堂练习等。这是一个全方位的要求,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分组讨论、词语接龙、举手竞赛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并且课后通过及时检查课堂笔记等方式来发现学生听讲的情况。
3.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才能受到课文中情感的熏陶。充分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所以,在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应该及早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在拼音的辅助下朗读强调一个“准”字,要求学生发音准,不念错,不任意添字、丢字;每个字的发音要响亮、清楚,渐渐地让学生养成阅读时看标点的习惯。具体可通过多读法、互读法、比读法、评读法的方式在课堂和课下进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一年级儿童最初的阅读应从一些有拼音标注的读物开始的,教师应在他们选择读物时给予一定的帮助,同时老师在推荐读物时还要注意读物的广泛性。童话、科普读物都应接触,为学生日后在阅读的广度上和深度上做积极的准备。
4.培养学生勤动笔、认真书写的习惯
养成勤动笔,认真记课堂笔记的好习惯。首先及时的记录课堂笔记是专心听讲的体现,同时也是加深记忆的过程。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对其记录,以便课后找老师课下讲解,也有助于考试前复习的辅助记忆。另外,记录课堂笔记也增多了一年级学生写字的机会,无形中加强了写字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提供了保障。由于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写字,可塑性较大,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能锻炼出他们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格,内化成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1)运用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用田字格示范,帮助学生了解字的比例大小偏旁笔画等。(2)自我心理准备。书写前,学生边背写字歌诀,边调整姿势,边做好心理准备,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书写。(3)教师鼓励安抚。书写时,教师不断巡视。对写字能力强的或因自信心不足而写不好字的学生及时用赞赏的语气给予表扬与鼓励:“看这位小朋友的写字姿势多漂亮!”“啊,今天那位小朋友的进步真大呀!老师相信你的字会越写越好的。”然后再将他们的作业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欣赏。对那些做事急躁、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则轻抚他们的头,温和轻声地提醒他们不要着急、静下心来。
5.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在语言组织能力上比较稚嫩,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直接回答,由于紧张等原因无法完整流利地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我采用积极提问的办法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无论回答正确与否都给予表扬,帮助学生克服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此阶段如果养成了回答问题时紧张的习惯,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甚至与他人的交谈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发言流利、回答正确的学生我会在课堂上给予一定的奖励。
6.培养学生及时认真复习的习惯
语文的学习需要保持良好的记忆,而人受制于大脑记忆的特点,所学知识在一定时间会有遗忘,所以要教学生养成一个及时复习、定期回顾的习惯,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知识牢牢的记忆。特别是一年级的语文课,需要理解的知识点相对较少,多是需要记忆的部分,这部分也是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养成及时认真复习的习惯有助于语文的学习。
四 结束语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习好语文的重要保障,并且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只要我们从点滴做起,讲究科学的方法,一定能使我们的学生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苏思慧、金盛华.学习习惯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J].学科教育,1999(9)
[2]陈艳峰.良好的学习习惯始于有意注意[J].小学青年教师,2004(5)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