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少教多学”起始年级课题框架建构

2014-12-31 00:00:00丁松
学园 2014年31期

【摘 要】“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的理念,它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的多学,自主地、主动地学而达到自己去探索、去辨析、去历练的结果。如何把“少教多学”的理念贯彻到文言文教学中,这是文言文教学课题实施研究首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少教多学 以度定教 课题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01-01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它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引导,通过学生的多学,自主地、主动地学而达到自己去探索、去辨析、去历练的结果,这种理念也就是“少教多学”所倡导的教改理念。

一 文言“少教多学”课题实施切入点

如何把“少教多学”的理念贯彻到文言文教学中,这是起始年级实施文言“少教多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认知仅停留在语言层面的感知上,也就是能机械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文,升入初中后,他们才正式地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对于他们,不仅有时代的隔阂,而且存在着语言方面的障碍,像语音、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这些隔阂无疑给学生初学文言文带来了障碍。一旦扫清了这些障碍,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初中起始年级文言文教学的起点是什么?教师教什么,怎样少教?学生怎样学,多学?这才是课题实施的切入点。基于此,初一起始文言文“少教多学”应“以度定教”。

二 “以度定教”的依据及内涵

任何教学都有一个起点到终点的过程,任何教学的实施都以实效为目的,最终达到最佳的境地——“教是为了不教”。“度”,就是定位,对“度”的把握也就是对教的定位。教的定位准确,也决定了课堂教师教什么,多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多学什么?老师在教的时候就要从学生学的原始起点入手,进行教的实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这说明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这一目标要求,在分阶段实施文言教学中也应该进行分阶段教学定位,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逐级完成熟读,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初步理解文言文的文意,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的基本能力,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培养基础的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依据课标,对起始年级文言文教学进行教学“度”的定位,体现在两个方面:教的定位,学的定位。

第一,教师少教学生凭借工具书、注释能解决的文言读音和释义。如在处理文言必读课《梵天寺木塔》一文时,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对阻碍文意理解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理解,帮助扫除朗读障碍和理解障碍。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应少教。第二,在上述阶段中学生认知所不及的“高、精、尖、涩”的文言现象。比如文言实词现象中的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状语后置、互文、并提等语法现象不做深究,对古人表情达意的基本语言单位实词和虚词作一个正确的引导,让学生有一个相对于现代文概念的区分即可。第三,教师少教未经自己慎思的文言现象。第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多读、多积累、多解决文言认知盲点,规律性整合方法。

总之,起始年级文言教学定位在诵读积累文言;掌握最基本的方法破译文言;掌握最基本的文言释义和学法的认知。

把实施文言文“少教多学”放到一个流动过程中进行研究,起始年级文言文教学定位在诵读积累和掌握最基本的文言文、词的释义和学法的初步认知上。

第一阶段,针对具体的校情、学生的学情进行“以度定教”教学目标定位作尝试;实施了“语境三级跳”文言学习方法,具体措施:第一级:语境认读,扫除字音、字形障碍。第二级:语境正义,扫除构成文言句子的语言单位、实词、虚词障碍。第三级:语境释句,完成对文言句意的理解。

此法让学生顺利地将文言障碍扫清、文言文变成浅显现代文,阅读理解就迎刃而解了。与此同时,配套的学案也紧跟其后,如何把零散的文言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学案来完成,相应地出现了学案。对精读课,主要定位在积累,通过识读、畅读、美读、悟读最终达到理解积累,相应进行了诵读、积累的学案。

第二阶段,将在第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尝试将学案与学情调整相结合,巩固“三级跳”文言学习法。

学情调查案,设置设想:(1)本课能识别的文言字音、字形是 。(2)本课不能识别的文言字音、字形、字义是 。(3)不能通畅释义的句子是 。(4)不能理解的句、段是 。(5)朗读能做到(在做到的项目上打“√”)A.识读、B.畅读、C.美读、D.悟读。(6)我认为这篇文章写的是: 。

此学情调查案可以实现两个目的:(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教师可以精选教和学生学的内容。没有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少教”也难以成为突破。此学情调查就是旨在落实自主学习能力。此学情调查与学案搭配,少教、多学相得益彰。

“少教多学”不是一个刻板的、凝固的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学思想,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方法,而是一种行为规范。在具体把教学的观念转化为教学的行为时,都必须本土化、本校化、个性化,从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的具体的困惑:教师对“少教多学”理念的学习机会较少;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水平不均衡;学生学习缺少积极性和主动性,主体意识不强;课堂教学效率低,作业负担重,这些都是在实施“少教多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是“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推进的障碍。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