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定位及工作运行机制,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加强中国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者 定位 运行机制 比较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52-02
一 中美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定位的比较
1.中美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理念的比较
中国高校的学生管理长期坚持的是以社会为本的价值取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民族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团结合作精神等。目前,中国高校也逐渐开始注重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事务中来,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与管理。
而美国高校的学生工作一直承载着明确的社会性责任。其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致力于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对其进行智力训练。近年来,发展起来的SLI(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当务之急,其指导思想更加明确了“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一方面,学生工作者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学生为本;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咨询等相关的引导与服务,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帮助自己的能力,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解决遇到的各种心理及实际问题,促使大学生心理和思想的成熟。目前,美国已经基本形成由学校牵头,与家庭和社区三方结合的网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大学生的学业、生活、职业发展辅导等各个方面,在高校内部已经形成十分专业化的辅导咨询服务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美国高校学生工作者制度从各方面都表现出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这一理念与中国近几年倡导的学生工作理念是大体一致的。美国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制度表面看来淡化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将重点放在大学生主体性的训练和培育上,但是实际上,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融入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之中,其最终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比中国差。
2.中美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职责的比较
中国高校学生工作者即辅导员,一般情况下是接受学校学生工作部(处)、院系的双重领导,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也就相应地包含两个主要的方面:一是接受学生工作部(处)的领导,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二是接受院系的领导,协助相应的院系做好课程教学方面的服务性的工作。
美国学生工作者协会则将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工作职责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学生工作者经过系统而严格的培训之后通过各种不同门类的辅导项目来为学生提供辅导服务,对学生个人或者团体进行辅导,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以及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发展,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应该怎样做人的目的。此外,美国高校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方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通过兼职岗位这一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辅导或者住宿辅导等特色服务。
可以看出,中国学生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在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美国学生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则是侧重于教学外围的咨询服务,这种工作职责的差异与两国的社会制度的不同有关。具体来看,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中国的学生工作者要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和时事政治的教育,这一点美国学生工作者并不需要做,这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必须要做的。(2)中国的学生工作者必须管理学生宿舍卫生、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而美国学生工作者则不需要做,因为在美国完全学分制的背景下,这类工作是交给专门的“宿舍部”来做的,通过“宿舍部”
制定的制度规范来对学生进行日常宿舍管理。(3)中国的学生工作者必须对一个班集体或者是一个年级的学生负责,而美国的学生工作者则不需要与班级或宿舍这样的实体直接挂钩,只需要为预约的学生提供辅导或咨询服务。
二 中美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运行机制的比较
目前,在中国多数高校学生工作实行的是党政合一、两级管理的运行制度。学生工作者由学校党政机关和院(系)双重领导,学生工作的所有工作主要集中在院(系)学工办,并最终落实到基层的辅导员身上。
从组织结构类型的层面来分析,这种工作运行机制是一种典型的直线职能式科层制组织结构。这种结构以纵向垂直的直线等级职权关系为主体,同时又设立了直接对直线主管部门负责的职能部门。这种组织结构类型的优点在于权力集中,权责分明,决策的可靠性得到了保障。具体来说,这一学生组织结构是十分适合于以维持学校日常秩序和主要任务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特点的高校学生工作的。因为这种组织结构形式保证了党对高校学生工作集中统一的领导。这种结构类型中自上而下的职权关系确保了信息和命令的层层传达与执行。这种运行机制与高校的党组织系统和教学组织系统相适应,机构简单明了,便于进行管理。
但这种运行机制目前存在两大缺陷:一是无法完全适应现在学生工作事务增多,又必须以学生为本,全面开展工作的要求,工作的重心还停留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面;二是基层学生工作者如辅导员和班主任能否顺利完成落实到基层的全部工作任务受到质疑,因为真正直接面对学生做工作的人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而目前高校的班级作用正逐渐淡化,基层学生工作者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辅导员需要根据各类教育环境之间所构成的各种不同关系,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使得他们感受到时间和精力上的压力和紧迫感,对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有效的指导和服务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这种垂直结构的组织结构类型,最终的各项具体的学生工作任务是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来承担的,而对于他们来说实际上是难以承担的。
美国学生工作的管理组织结构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为一级管理模式,条状运行机制。学生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和权限被划分在学校一级进行,下一级的院和系一般不设立学生事务管理组织。根据职能的不同,各种不同的部门分别成立校级的办公室或中心,直接服务全校学生。以美国最大的公立高校之一的德州农业与机械大学(TAMU)为例。美国大学一般设有一个校长和三个副校长,分管学术、学生事务和财务。学生事务作为学校的三大基本工作之一,由一位副校长主管,依据学生事务的门类划分出不同的部门,如TAMU共设置了12个学生事务部门,另外还有学生财政资助和学生就业指导部门,一共14个部门,各个部门统一向副校长报告工作,在各个学生事务部门中,都设置了专业人员做主管工作,以及其他专业人员做具体工作。除此以外,学校还雇用了许多学生作为助理协助部门专门人员处理各项学生事务。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与美国的国情不同,因此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的学生工作也有很多差异,我们虽不可照搬美国的学生事务的组织运行模式,但其显现出来的学生工作内容的全面性以及突出校级专业学生事务部门的作用对中国很有启发意义。
三 对中国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启示
1.强化学生工作者的服务意识
现在中国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但在实际日常工作中,管理的最终结果仍旧是以为学校服务为主而不是以为学生服务为主。想要从根本上实现以人为本,中国高校应该立足于为学生服务这一落脚点来寻求突破,随时间推移推出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个别化服务以及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推出各项个性化服务和活动项目。高校学生工作者对内先强化自身的服务意识,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相适应的服务,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
2.重视学生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美国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非常高。而中国辅导员队伍自身的专业化程度较低,队伍建设的非职业化也十分普遍,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明确了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大学生成才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性,鼓励和支持学生工作者进行业务进修以及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专业化的前提基础是改变目前所有学生工作都集中在班级,由一个辅导员全权负责的情况,将德育、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学生奖助贷管理等专业化的学生工作事务集中到学校层面上,由专门负责某一类学生事务的管理人员来承担相应的工作,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加快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升辅导员的地位,引进更多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等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加入辅导员队伍。
3.加强学生工作者的专业培训
目前中国高校学生工作者的专业化培训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情况下由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对年轻辅导员进行教导,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中国高校应当采取一些措施,促使学生工作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着重提出了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培养和培训工作。“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制定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并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制订培训方案,提升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为了将政策落到实处,加强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培训工作,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教育部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如推荐优秀高校学生工作者去指定高校进修攻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建设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等。各高校也要积极响应号召,开始重视学生工作者的培训发展,但目前的培训机制还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力求最终形成科学的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晏苹.中美高校辅导员工作比较——浅论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方向[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14~116
[2]史慧明、黄军伟.中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比较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111~115
[3]刘海存、于葳.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5~88
[4]邵娟.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人员的比较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8(6):95~97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