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目前大学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增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许多大学生面临着职业选择的困境。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职业选择倾向的关系,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引导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 人格特质 职业选择倾向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051-02
由于高校扩招和国家经济发展等影响因素,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已有研究发现人格特质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Linda和Philip的研究表明,大学男生和女生普遍存在职业刻板印象,对工作情境的偏见限制了工作机会。Allport和Odbert把人格特质界定为一般化和个性化的决定倾向,是个体适应环境的前后一致的稳定模式。Saka和Gati等人的研究认为,大学生面临更多与情绪和人格有关的职业决策困难,比与信息有关的困难更严重。如普遍犹豫不决、自尊、焦虑特质和认知状态四个人格变量可以预测职业决策困难。陈瑞瑞等发现大五人格特质与择业效能感关系紧密。龙燕梅的研究认为关注自身的人格特质,可以提高个体自我效能的预期,从而提高个体成功完成择业任务的水平。本文在已有关于自我效能感和择业效能感的研究基础上,总结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职业选择倾向的关系,期望能对大学生择业提供理论依据。
一 人格特质和职业选择倾向的界定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有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方面。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是指根据大学生的现状而测量的将来职业方向。
二 大学生人格特质研究
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人格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奥尔波特将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分为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塔佩斯发展了人格特质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即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和开放性。中国人格七因素模型包括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处世态度。
三 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的研究
现在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与择业效能感有很高的相关性。择业效能感是Betz和Hacker于1981年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提出来的,是指个体对实现与择业相关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是自我效能感在择业中的体现。班杜拉的研究发现,以前的理论和研究把注意力集中在人们的知识获取和行为类型上,而支配这些知识和行为之间的内在心理机制被忽视了。心理学相关领域把人类应对环境变化的内在心理机制定义为胜任力,但还不够系统全面,不同领域或不同个体对此定义的理解也有所差别。在职业行为中,职业选择和职业决策是非常关键的。在中国虽然有许多人研究自我效能感,但一般都集中在研究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学生学习效能感,涉及职业方面的研究非常少。郑日昌、张彬彬等人自编量表对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其中国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包括四个维度:职业信息与技能、学绩、个性自我了解和社会支持,并用该量表比较了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无显著差异,但有男生高于女生的倾向。
四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职业选择倾向的关系研究
Holland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职业兴趣理论,认为大多数人可以划分为六种人格类型,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与六种人格类型相对应有六种环境模式。该理论将职业兴趣划分为六种类型,简称为RIASEC理论。其中现实型(R)指喜欢有规则的具体劳动和需要基本技能的工作,但缺乏社交能力;研究型(I)适宜科研和实验等工作;艺术型(A)喜欢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自我,不善于事务性工作;社会型(S)对社会交往感兴趣,有教导别人的能力;企业型(E)适宜管理、决策方面的工作;常规型(C)喜欢系统而有条理的工作任务。
关于人格特质与职业倾向的关系,冯艳丹和张利燕指出:神经质与经营型存在正相关,与常规型存在负相关;外倾性与经营型存在负相关,与常规型存在正相关;开放性与研究型、艺术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社会型存在负相关,与常规型存在十分显著的正相关;宜人性与社会型存在十分显著的负相关;责任心与现实型、社会型和经营型存在负相关。杨丽恒、李佳等的研究表明外向性人格与社会型和事业型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谨慎性人格与常规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宜人性人格与社会型、实际型、调研型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与社会型、事业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开放性与实际型、常规型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和艺术型、社会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陈瑞瑞、冯鸿滔、左占伟的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与择业效能感关系研究,考察发现大学生大五人格维度及人格因素与择业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人格因素对择业效能感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叶琳琳进行了在校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职业选择倾向的研究,发现大学生职业选择倾向与人格特质的相关性显著。胡艳红进行的大学生择业倾向的因素分析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发现人格特质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有很大影响。邰炜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倾向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内外倾、宜人性等与职业选择倾向关系密切。王同军研究大学生的职业归因风格、求职倾向与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职业归因风格、求职行为与人格特质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五 研究不足与展望
目前人格特质的理论流派有多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虽大致相同但仍有差异。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的他们其人格特质带有本土特有的特征,职业选择倾向也因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对大学生人格特征与职业选择倾向的关系研究,在不同社会情境中应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且应有适合特定社会背景和文化的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陈瑞瑞、冯鸿滔、左占伟.大学生大五人格特质与择业效能感关系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6):93~98
[2]龙燕梅.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
[3]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彬彬、郑日昌.507名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现状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1):776~777
[5]白利刚.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的简介及评述[J].心理学动态,1996(2):7~31
[6]冯艳丹、张利燕.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职业兴趣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2)
[7]杨丽恒、李佳.大学生职业倾向与大五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0)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