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灭亡原因之比较

2014-12-31 00:00:00吴周
学园 2014年30期

【摘 要】明朝的灭亡是一泻千里、不可挽回地走向毁灭,而清朝则呈现出一个波浪起伏的过程,在走向灭亡的总趋势中还能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而两朝走向灭亡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态势是由其财政状况、统治中枢和阶级基础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关键词】明清两代 灭亡原因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200-01

明朝和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朝代循环链条中的最后两个环节。明清两朝的灭亡虽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都是在发展到饱和点后长期停滞,最后都是在农民大起义的尖锐矛盾和强敌入侵的激烈民族矛盾的双重打击下最后走向灭亡。但明朝是呈直线型,一泻千里地走向灭亡;清朝则是呈波浪式地走向灭亡的。下面我们将明朝的最后四帝统治时期即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年间和清朝最后四帝时期即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进行对比,得出它们各自的特点,以探求它们在走向灭亡时表现出不同态势的原因。

一 明末财政走向全面崩溃,政府却一筹莫展;清末财政虽然也陷入困境,政府却能适应当时形势作出积极的反应

明末财政已经全面崩溃,从军饷支付情况就可以看出:“迄至1644年明军欠饷达白银数百万两,很多士兵长时间领不到军饷。”究其原因:(1)当明政府处于两面作战的时候,军费开支尤为庞大,政府无力承担,只好加派田赋来支付战争费用,这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加速了明朝的灭亡。(2)在当时政府面临严重危机时,统治阶级中的大部分人没有从大局出发,为政府排忧解难,反而趁机利用各种手段逃避赋税,转嫁负担,加重盘剥农民。(3)其财政崩溃还与货币流通的失控有关。当时所用军费极少例外,均用白银支付,而且大部分出自长江以南。“每年北运数预计约为2000万两。当时全国民间所有之银,椐当时人估计,可能为15000万两”。可见当时军费开支过于庞大,并且如此庞大数目的银两北运,由于缺乏民间经济的支持,致使一个地方可供购买的物质资料是有限的,超过一定限度只能使物价飞涨。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明末财政走向全面崩溃是导致明朝一泻千里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

清朝末期的统治是危机四伏的,财政也是一片混乱,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给予清政府的打击极为沉重。但1864年7月,南京被曾国藩的军队攻破,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而告终。清政府为何能在其走向衰败时扑灭这场波及全国的“叛乱”呢?原因之一就在于当时统治阶级营垒中的各种人物在农民起义危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转而对清政府鼎力支持。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是团练和乡勇,其代表是湘军和淮军,他们的饷银主要是由绅士筹集的。虽然危机过后,地主阶级的上层人士又开始“拖欠赋税”,转嫁负担,但这已经是度过危机之后的放纵了。

二 明末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中枢机构,清末则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中枢机构

明朝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机构是内阁,领班的阁臣叫首辅。清朝协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机构是军机处,进入军机处的大臣叫军机大臣,其中领班的称为首席军机大臣。

明末历经万历(48年)、泰昌(一个月)、天启(7年)、崇祯(17年)四帝。其中只有万历前十年由首辅张居正主政时,内阁保持相对稳定。张居正锐意求治,对内推行“一条鞭法”,对外重用李成梁抵抗女真、戚继光坚守北方,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的边防,使得明朝尚能保持其泱泱大国的外貌。而自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后的30多年间,内阁更换频繁,先后入阁的达20多人次。

清朝末期历经咸丰(11年)、同治(13年)、光绪(34年)、宣统(3年)四朝。其中咸丰朝由咸丰帝亲政、权臣肃顺辅政;同治、光绪两朝由慈禧太后独揽大权达48年之久。这期间,国内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太平天国运动;外有资本主义列强步步入侵,先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形势之危急比明末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清朝的中枢机构与治国方针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自咸丰朝肃顺辅政开始,就奉行启用汉人的政策,放手使用曾国藩创办湘军,全力对付国内的农民起义。

三 明末对知识分子士大夫集团的镇压削弱了明政府的统治基础;清末则注意笼络知识分子士大夫集团,巩固并扩大了其统治基础

明末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党争”激烈,朝臣在互相倾轧之下往往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这种局面还为“阉党”势力的猖獗创造了条件。在这种政治背景下,许多知识分子对明政府已失去了信心,在他们眼里明政府已经不是一个理想的统治机构。这种观点在思想上的体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顾炎武对“亡国”和“亡天下”的解释,在《日知录》卷十三中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李自成的北进如入无人之境,而在清军入关后,地方的抵抗却持续进行。

清末,清政府注意笼络士大夫阶层,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扩大其统治基础,这样才度过危机,延续统治。在对太平天国运动的镇压中,清政府主要依靠湘军。湘军是以师生亲友为骨干、以邻里乡亲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军事集团。湘军的首领和骨干分子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出身,朝廷放手使用他们,他们也全力以赴地与太平军作战,对清政府的免于覆亡起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灭亡是一泻千里、不可挽回地走向毁灭;而清朝则呈现出一个波浪起伏的过程,在走向灭亡的总趋势中还能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明清两朝走向灭亡之所以表现出不同的态势是由其财政状况、统治中枢和阶级基础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参考文献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M].北京:三联书店,1997:218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