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绍了中美两国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基本概况,并对两国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中国智障人士社会融合工作的建议,帮助中国智障人士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智障人士 社会融合 中美比较
【中图分类号】C913.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94-02
尽管目前社会融合被广泛用于实证研究和政策研究,但它还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对于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通过医疗康复训练、配备辅助器具,补偿智障人士的智能和身体缺陷;(2)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智障人士的知识和技能;(3)全社会树立新的残疾观,消除对智障人士在内的所有残疾人的歧视;(4)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员,享有与其他人相同的尊严与权利。
一 美国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概况
据美国人口统计署、美国智障者协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全美大约有750万名智障人士,占美国总人口的2.5%~3%,10%的美国家庭受到智力障碍带来的影响。
二 中国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概况
根据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约有智力残疾人554万,此外在1352万多重残疾人中大约有430万人伴有智力残疾,也就是智障人总数近千万,虽然中国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起步较晚,但它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心之一。
三 中美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异同及其原因
从两国的社会残疾观来看,中国的社会残疾观还比较落后,依然认为残疾人是一个病态、低能的群体,但大多数人渐渐意识到残疾人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主张通过辅助手段补偿残疾人的功能缺陷,使其融入社会生活。而美国社会的残疾观则上升到权利模式的层面:残疾人不仅是社会的参与者,更应当是各种权利的享有者。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国智障人士的生活范围相对封闭,与社会互动较差,社会的人文关怀环境尚未形成。
从两国智障人士的社会支持系统来看,中国智障人士的社会支持系统力量相对薄弱,方式相对单一,内容相对贫乏。在国内,残疾人社会支持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社会支持主要由政府提供,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在美国,残疾人的社会支持主要由政府购买。美国残疾人社会支持方式主要实行政府统筹资助、社会广泛参与,残疾人社会支持绝大部分由民间机构承担。
从两国促进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法规政策来看,中国明显存在立法体系不完善、立法层次较低等问题。而在美国,其促进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立法有四种渊源,即宪法、法律、法规和条例。所有促进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法律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的立法体系。
从两国智障人士的社会安置来看,中国智障人士社会安置模式及安置机构相对较少,而美国的社会安置则比较多样化。目前,国内的社会安置模式主要是家庭安置和机构安置,虽然也出现了社区安置,但地域分布不均衡,还未成为智障人士社会安置的主流;而在美国,社区安置已经成为中轻度智障人士社会安置的主流模式,同时其他多种安置模式并存。
从两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来看,与美国相比,中国明显存在社会保障对象的覆盖面过窄,社会保障项目不够完备以及社会福利事业资金短缺等问题。而在美国,社会保障普及面相对较广,资金来源的渠道也相对较多,社会保障项目由政府和社会各组织团体分别管理。
四 美国智障人士社会融合对中国的借鉴
尽管中国与美国在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但还是可以从美国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发展实践中,借鉴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发展思路。
1.树立新型残疾观,以社会模式的残疾观推进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
不健康的社会态度是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最大障碍,促进融合的首要任务是致力于消除社会对智障人士的偏见与拒绝。我们应当提高整个社会,包括家庭对残疾人的认识,促进社会整体对残疾人权利和尊严的尊重,特别是要提高社会成员对残疾人能力和贡献的认识。
2.提供适当的生活保障和社会保护,完善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制度支持
先要有生存,尔后才能谈发展。要促进残疾人充分和切实地参与和融入社会,实现他们的公民权利,首先就要保障残疾人及其家属的生存。国家和社会应该建立和完善残疾预防、残疾人康复、残疾人教育、残疾人就业促进、残疾人文化体育、残疾人司法保护等社会保护和社会支持体系。
3.完善促进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立法体系,增强立法的可操作性
目前中国关于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合的法律比较零散,缺乏有机的整合和衔接,未形成有机的整体和合理的体系。因此国家要加强有关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立法工作,使所有相关的法律构成一个纵横交错、相辅相成、优势互补完备的立法体系。
4.以社会支持增强智障人士融入社会的能力
要实现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不仅要消除包括社会态度在内的环境障碍,还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因此要加强政府、非政府民间组织、家庭、义工等方面的支持力量,采用多种支持方式,尤其是教育和就业方面的支持,激发智障人士的潜能,增强其融入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邵慧绮.成年智障者生活安置之初探[J].特殊教育季刊,2002(85):18~23
[3]刘春玲.美国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6(9):75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