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短跑教学效果的手段与方法

2014-12-31 00:00:00陈祝鹏
学园 2014年30期

【摘 要】短跑是体能速度项目,竞争激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多样科学的教学形式,从而更有效提高学习兴趣,促进短跑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短跑教学 手段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49-02

短跑是一项极限强度的运动项目,包括100米、200米和400米,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评价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但短跑在体育教学中却是一个难点:时间短、动作单一、机械重复,易使学生感到枯燥。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训练问题上不顾学生的具体条件和实际水平,盲目地加大运动量,不注意训练节奏,教法简单、练法单一,忽视科学地安排劳逸结合,机械地搬用成年人的训练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探讨提高短跑教学效果的手段与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 短跑的练习特点

人体的运动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体提供能量的能力,许多专家认为,人体的快速运动能力与供能的能力密切相关。短跑是快速跑完规定距离的项目,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在大量缺氧状态下持续高速度跑的极限强度运动,它是田径运动的基础,也是提高各项运动水平和运动成绩的基本。短跑练习以无氧代谢为主,氧债可达总需氧量的90%以上。100米跑中每分钟需氧量约为40升,比安静时大150倍以上,400米每分钟需氧量为24升。实际上人体不可能在1分钟内吸入这么多氧,优秀运动员每分钟最大吸氧也不过5~6升,这永远不能满足短跑激烈运动的供能要求,因此短跑运动的功能过程都是在缺氧状态下进行,即为无氧代谢供能过程。

重复练习法是短跑的主要手段,当进行下一次练习时,血压、摄氧量不可能恢复到安静状态,ATP、CP等也不可能得到及时恢复,在此情况下进行重复练习,易出现头昏、脚重,严重的甚至可能出现“重力性休克”。有些学生身体、心理忍耐力不够,当感到困难、辛苦时就很难战胜自我,这时需要教师鼓励学生依靠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练习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练习间歇过程之中和之后,应采用合理的放松方法来减轻、消除这种不适现象,以提高练习效果。

二 短跑教学的手段与方法

1.引入趣味因素,激发学生兴趣

由于短跑教学内容较单调,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持之以恒,从而影响上课时练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应用学生的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相互转化规律,克服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因势利导,启发自觉性,调动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多动脑。在教学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以及与其他项目的搭配上选用他们感兴趣的项目。如:(1)下坡跑和上坡跑。下坡跑的坡度一般不超过4°,可以比平道跑得更快,有利于提高跑速,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上坡跑有利于学生后蹬,提高学生腿部力量。(2)抢占位置跑,设置的位置少于参加练习者。两人或两人以上在直道或者弯道上快速或放松大步跑,跑完一定距离或按照一定的信号抢占指定的位置;抢夺红旗跑,一面红旗插在指定的位置,两人或两人以上在直道或者弯道上快速或放松大步跑,跑完一定的距离或按照一定的信号抢夺红旗。此种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增强竞争意识。(3)放松跑。在直道或弯道上让学生尽量保持摆臂幅度,体会头颈和肢体放松运动的感觉意识。这种手段能提高对速度和肢体运动的感觉和控制。(4)躲闪跑。两人或两人以上在一定的限制范围内,相互躲闪,不让另一方看着规定粘贴和手持的标志物。该种练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兴奋性,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应和动作速度。(5)穿过“封锁线”。把全班分成人数相等的3组,两组平行站立相距10米做堡垒,堡垒里的人成横排间隔2米站立,手拿软式排球或排球,当一排“侦察兵”穿过这个“封锁线”时,投球打击“侦察兵”头部以下部位,记下被击中人数,依次交换角色,每组练习组数相同,被击中多的为输,比出胜负。(6)上楼梯跑。利用学校教学楼、实验楼和其他场所,组织学生快速跑上楼梯,然后走下来同时抖动腿,以便放松。

2.遵循运动规律,发展学生体能

青少年的身体素质随着生长发育而得到同时发展,并通过运动训练而得到提高。在身体素质的增长过程中,必然有其一定的规律性,只有认识并掌握这一规律,才能使训练实现科学化。应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在教学中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在技术教学中讲解应深入浅出、示范准确,让学生先做一些简单的摆臂、摆腿折叠练习,再逐渐过渡到快捷的技术练习。如教学生起跑,先教站立式,重点向前移重心,后教蹲踞式起跑及起跑后逐渐抬体进入途中跑等。

针对男生弱点,加强素质练习。生理学研究表明,男生力量较好,但柔韧性较差,肌肉的协调能力弱,关节的灵活性、伸展性较差。因此,在教学中应针对性地安排一些相应的内容,用各种柔韧练习、转髋练习来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能力,增加关节的灵活性,韧带、肌肉的伸展性等。

3.改变练习环境,提高教学效率

应采用多种形式和改变练习环境来提高短跑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不断变换跑的形式、环境。把定时跑、变速跑、追逐跑、游戏跑都适当安排在课中,每次课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觉,使学生觉得老师“花样多”“招式多”,以多样化、新颖性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用定距离跑来培养学生的速度感,使学生能按计划掌握跑速,掌握强度;用比赛练习来减少学生的疲劳感觉,使其在激烈的比赛中提高速度;用追逐跑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奋性、竞争性。

4.掌握短跑技术,发展短跑能力

跑,说来简单,但要跑得轻松、节能,取得优异成绩,既要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还应掌握较正确的技术。短跑的全程技术分为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跑四部分。大多数学生在以前跑的动作过程中技术不合理,有的同学对技术概念不清楚,也有的形成了错误的动力定型,影响了短跑的成绩。所以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做完整动作技术的讲解示范并让学生观看规范动作的图片后,要简单介绍短跑运动的发展概况。如,谁是当今世界上的“第一飞人”,世界100米跑的纪录和学校100米跑的纪录各是多少等。鼓励学生争当班级乃至全校和全县的“飞人”。接着宣布教学计划和预定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由简到繁,动作技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运动量、强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使学生在训练时心中有数,从根本上打消学生怕跑、不想跑的消极情绪。教学中,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轻松优美的示范,言传身教,激励学生参加短跑锻炼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途中跑是短跑技术的主要部分,这段时间长,速度最快,又要跑得轻松自如,它的动作结构是典型的周期运动。一个跑的周期中,腿处于支撑与摆动交替进行,一腿支撑另一腿摆动。跑的技术优势表现在于步频,步幅大,步频高,速度必然快。保持或提高步频,发展步长是提高短跑成绩的最佳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以下途中跑技术,以提高步长与步频。

第一,后蹬的屈技术:屈蹬技术使膝关节蹬伸角度从传统的164°减少到155°,这一角度被力学称这最佳发力角。而屈蹬动作可以使膝平移速度与最高速度运动达到同步,可达到提高蹬地速度的效果。

这种屈蹬技术也可减少大腿后群肌被拉伤的可能性。屈踊跃借故技术还使用小腿与前倾的夹角从41°减少到31°,使用权小腿蹬地角屈蹬技术与后蹬伸膝技术从60°减少到53°,使用权蹬地力量的水平矢量增大了向前的推动力。后蹬水平分力的提高和摆动腿摆动半径缩短,使前摆速度加快。

第二,送髋高速摆动技术:现代短跑技术主要特征是以髋为轴的高速摆动——平动运动技术。科学研究认为:髋关节周围肌肉不仅是人体最大储存能力的环节,也是人体获得水平位移的主要动力源,也是最高速度跑中主要发力关节。伸髋应以重心为阻力点,伸膝是以踝关节为支点,伸踝结束动作的力要延伸到脚趾。途中跑摆髋始发用力到后蹬离地一刹那,从脚趾用力终止而不抬腿始发用力,抬腿带髋的结果,膝抬得高,但整个骨盆向前性差。通过髋关节灵活性的练习,提高髋关节的柔韧性。发展髋关节力量,增加髋关节活动幅度,加强摆动腿前摆力量,前摆速度,有助于提高途中跑的步长。

第三,前摆“鞭打扒地技术”:世界级优秀短跑运动员都非常重视“鞭打扒地技术”。快速前摆的“鞭打扒地技术”可以减少着地时的阻力,加快跑过程中动作速度,又减少了后蹬作用下的重心上下起伏程度(波动差),使重心较平稳,形成较连贯的人体各环节用力系统。鞭打着地时大腿的运动方向应该是快速后划而不是积极下压,鞭打扒地的后划技术是:“着地腿动作做大腿前伸划小圆,与其相对应腿是伸髋后划摆动作。按着相对应腿小腿后屈折叠;着地腿伸膝相比,在未着地前着地腿踝关节比较放松,放松的程度以能控制前脚掌外缘着地。”整个动作控制以沾地时速度要快,快到没有任何撞力出现,脚掌外缘沾地要“薄”,也就是几乎擦着跑道表面沾地,快速前摆鞭打扒地技术,可以有效减小前支撑阻力,有利于加快跑的频率。

另外,教师对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训练信心。如对学生刻苦训练自觉主动和完成任务质量高的个人或组别,教师应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对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从而增强训练的自信心和克服伤痛,实现预定目标的勇气。

短跑是体能类速度性项目,竞争激烈,从奥运会比赛到国内学校各级比赛备受关注,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因此,教师在短跑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理、心理特点,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教学方法。运用合理的辅助项目和形式多样的练习,欢乐的课堂气氛以及体育活动中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是激励学生训练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