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校教育不能孤立于生活之外,日常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应该将知识进行转换和迁移。创设学习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具体的案例,以此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原理来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课堂教学 迁移能力 培养 历史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0-0100-02
美国教育家、哲学家约翰·杜威曾经说过:“从孩子的观点出发,学校里最大的浪费是他不能运用他在校外所学的东西……可是,另一方面,他也不能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这是学校的孤立,孤立于生活之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最害怕的不是学生考不好,而是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能应用于实际生活。未来学家托夫勒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历史学科跨越古今、包罗万象,涵盖着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近年的初中会考已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更为注重的是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原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将历史知识进行转换和迁移,最终使学生具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能力呢?
一 注重历史学科内的知识迁移
历史学科内的知识往往具有相通性、相似性,是有规律可循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本学科内进行知识迁移,往往能够帮助学生去发现、解决问题,从中找出规律。
比如笔者在世界历史教学中,讲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会对背景、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原因大致相同,其中根本的原因都是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在革命进行时,资产阶级力量与封建阶级力量的对比会严重影响到革命的进程和结果,这就是一次有效的知识迁移。
又如,在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时,我就把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放在一起比较,请学生们根据前面所学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
再如,在世界上存在过很多疆域辽阔的帝国,如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蒙古帝国等,这些国家今天都已不复存在,但都经历了异族入侵、文化中断,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迁移到中国历史,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历经岁月的洗礼却始终长存,我们的思想文化仍一脉相承,为什么?分析其原因,可以产生许多思考。涉及民族、地理、文化、国家政策等问题,甚至还可以延伸到战国七雄中秦国所进行的改革,使我们进一步看到商鞅变法的意义。
二 注重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知识迁移
著名的科学家贝弗里奇曾说:“大多数的发现,应用于所在领域以外的领域。而应用于新领域是往往有助于促成进一步的发现,重大科技成果有时来自迁移。”
现在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迁移贯通和整合的能力,在教学中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会穿插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本学科的理解运用。
如我讲到“新航路的开辟”一课时,就将地球仪带到了课堂上,并且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五百年前的一个意大利商人,想到达神秘的东方,那么你有几条路可走?请运用地球仪,找出可能存在的道路。”这就迁移到了地理知识,扩展了学生思考的领域。
又如,讲到“宋朝经济”一课,里面提到了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交子”,我就抛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在四川?这就迁移到了地理知识和经济学,扩展了学生思考的范围。
再如,介绍中国四大发明时,可以借用马克思的一段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然后再读一下鲁迅的一段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使学生的视角迁移到中国的近代历史,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的遭遇,激发学习的热情。
三 注重历史知识向现实热点迁移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唐太宗的这句千古名言正说明我们学习历史的另一个目标:知古以鉴今。人的一生只能经历一次,但学好历史却能丰满我们的生命,加深我们的人生体验。在历史课堂上,我经常会将当今的社会热点穿插在日常教学中,从中分析出相应的历史规律,进而指导学生了解与研究今天的社会。
如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中讲到巴尔干半岛,这个地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桶,学生很多时候无法理解,那么就可以迁移到当今的巴尔干局势、科索沃战争、北约轰炸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地方经常爆发战乱,怎样合理解决这个地方的冲突?这些问题当然要迁移到这个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关系、宗教文化等知识,还可以延伸到如今中国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外交环境,如钓鱼岛、南海问题等热点,既可以探讨历史也可以引发学生对未来的思考,一举多得。
四 注重营造一个能促使知识迁移的环境
传统的课堂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问一答总是少了点生气,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需要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催化剂,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还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学方式上,我多数时间在安排讨论、辩论,或者是历史短剧,也可以是课外查找资料写成历史小论文、办手抄报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民主的气氛、清晰的节奏、条条道路通罗马的鼓励,更是课堂必备模板,使课堂和学生处于一种活动状态。如讲解建筑奇观一课中,我就将课堂设置成一个挑战赛,关卡分成“奇巧固护”赵州桥、“江桥暮雨”大运河、“雁塞胡关”明长城和“雕栏玉砌”紫禁城四个环节,闯关积分招导游。通过百年之后唐人对赵州桥的评论,让学生们自己悟出赵州桥设计的精妙之处;通过穿越时空,招工修河,让学生体会大运河“罪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意义,激发思维的火花;收官的紫禁城则采用了“大家来找茬”的游戏。这一系列的活动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师生轻松和谐地交流想法,最终回到真实的世界。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广泛的目标而提取信息——学习以某种形式向其他环境迁移。”历史课堂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还是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更传递着文明、精神和理想。把真实的生活和课本上的历史知识结合在一起,赋予学习具体情境,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具体的案例问题,进而迁移到类似案例的解决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学习与迁移的能力,只有培养了能力,学会了学习,才不会被竞争日益激烈、发明创造不断涌现的现代社会所淘汰,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杜威教育名篇(赵祥麟、王承绪编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编著.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庞远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