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是由粗、细骨料、水及部分气体组成的一种非均质脆性混合材料,在温度、湿度变化的作用下,各种材料物理性质的不一致,相互作用力产生的约束力不同就形成了混凝土裂缝,裂缝是水工混凝土中最常见的缺陷之一,是造成混凝土被破坏的主要原因,处理难度较大。本文对水工混凝土裂缝处理工艺进行了叙述,抒发自己的见解,仅为水利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水工混凝土;处理工艺;水利工程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水利工程的外观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裂缝正是水利工程混凝土中最常见的缺陷之一,又是造成混凝土被破坏的主要原因,其处理的难度很大,如何根据裂缝所在结构中的位置、裂缝的物理尺寸以及裂缝的危害程度等因素来确定处理方法,这就是我们一直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1、混凝土裂缝的分类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砼的收缩、温度应力、配筋不足、砼材料及配合比不当、养护不及时、施工质量差等,在此不作详细分析,我们对裂缝的分类介绍一下,混凝土裂缝按照产生原因可分为变形裂缝、结构裂缝两种;按照深度可分为表层裂缝、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三种;按裂缝开度变化可分为死缝、活缝、增长缝三种。
2、裂缝的处理方法及工艺
目前我们处理水工混凝土的裂缝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分别是表面处理(封闭防渗)和内部处理(灌浆)。
2.1表面处理的原理及方法
表面处理的原理是进行缝口封闭,以防止渗漏和钢筋锈蚀。对于有抗冲耐磨要求的过流面裂缝,表面处理可增强其抗冲耐磨能力。
表面处理的方法包括表面喷涂、高分子聚合物缝口浸渍、贴环氧玻璃丝布、缝口粘贴橡皮板、缝口粘贴碳纤维布、沿缝口凿槽嵌缝等。
(1)喷涂法:适用于宽度小于0.3mm表面裂缝,将裂缝表面清理干净,无尘土、灰渣,采用聚脲进行表层涂刷即可,处理方法比较简单。
(2)缝口浸渍处理。浸渍是高分子材料的复合单体聚合作用,对混凝土表层产生浸渍渗入,使表面浅层裂缝的缝口封堵粘合。由于高分子材料浸渍聚合后具有较高的强度,因此可提高混凝土表面的抗冲磨能力。这种处理方法不受季节的限制,但浸渍过程需要干燥环境,不宜在雨天进行。表面裂缝的浸渍处理方法是在经过清洗干燥的缝口,用铁丝圈罩住,形成一条沿裂缝走向密封管状纸罩,在纸罩内将浸渍基液浸人缝中,待基液固化后进行聚合。
(3)缝口贴玻璃丝布。此法除用于缝口保护外,还用于嵌缝止漏。一般采用“三液两布”(即3层环氧基液和2层玻璃丝布)的“玻璃钢”,也可采用“两液一布”。
(4)缝口粘贴橡皮板。缝口粘贴橡皮板主要用于处理挡水坝段迎水向裂缝,防渗效果好。由于橡皮弹性好且抗渗性能优越,宜用以修补尚未稳定的裂缝。常用橡皮板厚5 mm,橡皮表面应先用钢丝刷刷毛或以浓硫酸浸泡腐蚀,进行表面凿毛使粘贴牢固。
(5)缝口粘贴碳纤维布:主要适用于梁、板等预应力构建件补强加固,施工环境温度宜为10℃~25℃,混凝土表面应清刷干净并保持干燥,基底用专用胶找平,用专用胶进行涂刷粘贴。
(6)缝口凿槽嵌缝。对于平面上缝宽大于0.3mm的表面裂缝常用凿槽法处理,即沿裂缝两侧进行标记,用风镐、风钻或人工将混凝土凿开宽度、深度均为2cm槽,将槽内清理干净,漏出新鲜混凝土,槽内填充环氧砂浆或微膨胀预缩水泥砂浆或丙乳砂浆。缝面凿槽是一种较为简易的方法,由于能够消除缝端的应力集中,防止裂缝延伸,因此被广泛采用。
2.2裂缝的内部处理方法及工艺
灌浆是混凝土裂缝内部补强最重要的方法,应用范围最广,主要用于深层及贯穿裂缝修补。常用的灌浆处理方法有水泥灌浆和化学灌浆,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水泥灌浆
水泥是一种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经水搅拌后的水泥浆是一种悬浊液体,在其凝固过程中体积发生收缩,硬化后在缝内会留下一条细缝。较细的裂缝,水泥颗粒无法灌人,故水泥浆仅用于灌注宽度≥21mm的裂缝。水泥浆的起始水灰比一般采用1:1~3:1,不宜过稀,因浆液越稀其干缩后产生的缝隙越大。水泥灌浆之所以用得比较普遍,主要是因这种材料比较易取且价廉,适用于大面积处理工作。由于水泥系脆性材料,故水泥灌浆更适用于“死缝”;又因水泥自身强度较低,灌人裂缝后,在温度应力作用下,反复承受拉力和压力,以至发生解体或被渗水溶蚀。对己灌水泥浆的裂缝,数年后挖开观察,多呈粉末状,也无强度和粘结力可言。因此,为提高水泥灌浆的可灌性和耐久性,克服水泥浆凝结后体积收缩的缺陷,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企业开展研究,旨在减小水泥粒径,使其能够灌人更细的缝隙,灌后体积不会收缩,并且能够改善力学性能,提高抗拉和抗压强度。
(2)化学灌浆
化学灌浆具有水泥灌浆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水泥灌浆已较少应用,而化学灌浆应用日益广泛,根据灌浆补漏目的不同,对灌浆材料的要求也有不同,浆材品种也逐渐增多,有的具有失水干缩或遇水膨胀等特性,能在静水中和动水中凝固;有的能在极短的时间里凝结;有的弹性好,能适应裂缝活动和变化。以堵漏为目的灌浆,常选用丙凝、水玻璃以及水溶性聚氨酯等材料,这些材料的抗渗性能极好;以恢复结构整体性为目的,则常选用粘结强度高的环氧、甲凝类浆材;以封堵处理活性裂缝为目的,常选用弹性聚氨酯材料。
贴嘴灌浆工艺流程是:钻孔→清缝→贴灌浆嘴→嵌缝→试漏(用风、水或浆)→灌浆→拔管封孔→效果检查。骑缝灌浆可采用手持式电钻钻孔,孔径20mm左右,孔深10cm,贴嘴间距15cm~20cm,深度宜穿过缝面。当采用斜孔贴嘴灌浆时,斜孔间距一般为2m,深度宜穿过缝面,贴嘴间距30cm~50cm。在结构允许的前提下,灌浆压力宜尽量大,常用0.3~0.5 MPa。进浆孔应选用漏量大并与缝面畅通的孔,并预留排水和排气孔。进浆程序由低到高,由一侧向另一侧依次推进。一般宜选用2泵同时灌注。当第1孔进浆时,邻孔作排水和排气孔,待该孔内水、气排尽出浆后,接上另1泵,2泵同时灌注,依此类推,直至最后1孔,按标准结束灌浆后将孔口橡胶管反握并用铁丝绑扎。
3、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施工技术的进步,将来会有更加安全可靠地处理方法,但不管是何种方法,在处理裂缝前,首先要对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方案、实验方案,试验成功后再进行处理,以达到好的效果,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铁梦《工程结构裂缝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