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概括了城市与山水之间的关系。山水的价值和作用不仅仅表现在自然生态上,在城市景观布局和文化蕴含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山水相济,天人合一,才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然而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由于快速发展而产生的用地需求给城市的山水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城市发展和山水格局之间,城市规划工作者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尝试,下面以宣恩县西门沟至物流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总结一下山区小城市在城市发展与城市山水格局保护之间的探索。
二、宣恩县概况
1、概况
宣恩县地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南部,地跨东经109°11′-109°55′,北纬29°33′-30°12′。南北长约73.9公里,东西宽约71.5公里。宣恩县东邻鹤峰县,南至来凤县、湖南龙山县、桑植县,西与咸丰县相接,北抵州府恩施市,是恩施自治州距州府最近的县,境内有209国道通过。
宣恩县城位于县域北部,209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县城北距恩施市38公里,南至来凤县城95公里。县城地处贡水河谷地带,四周群山连绵,贡水河自西向东流贯城区,自然环境优美,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山水格局。四座大桥横跨贡水河上,连接南北;两处拦水滚动大坝横截河面,形成阶梯状人工湖。
2、城市格局
依据《宣恩县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城市性质为:宣恩城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发展资源加工和旅游服务业为主,民族特色浓郁、人居环境优良的山水城市。
空间结构为 “一主二次三片区的组团式格局”。
“一主”:即以现有珠山镇为主的中心城区,集中了大部分县级公共设施,包括城北金融商贸设施和城南的行政办公、文化体育设施。
“二次”:即椒园片区、和平片区。椒园片区是宣恩的城市门户和物流园区,和平片区是城区工业集中发展区。
三个片区沿209国道布局,空间上彼此间相对独立,功能上互补。
3、城市发展与城市山水格局之间的矛盾
宣恩县城依山临水,城市山水格局浑然天成,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聚集,城市建设用地日趋紧张,城市建设以由贡水河河谷地带向两侧的山体上蔓延,如长兴客运站北部沟谷地带等,城市的山水格局面临空前的压力。
三、规划探索
《宣恩县西门沟至物流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后简称《规划》)涉及城北片的北部区域、城东片西北部区域及其之间的带状山体区,该区域是起伏较大、海拔较高,是县城山水格局“山”的核心区域,如何在城市快速拓展的趋势下、引导该区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该规划编制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1、现状
规划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原县人民政府以北,区内存在大量的林地,山体植被茂密,保持着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规划区内有少量4层以上建筑,多以2-3层为主,另有少量1层建筑。
区内地形起伏较大,海拔较高的山脊高达680米,而海拔较低的山沟只有484米,相对高差约200米。
丘陵地形显著,整体坡度较大。山脊两侧坡度较大,大部分在20%-35%之间,但县园艺场及物流园区仍有成片区域坡度在12%以下。
2、分析
规划区对外联系公路主要为209国道,拟建宣恩大道连接起物流园区和中心城区,为物流园区发展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通条件。位于宣恩县老城区核心地段以北,具有极大的商住潜力。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及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生活需求层次也不断提高,产生了对游憩休闲的精神需求,休闲生活将成为高品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区内及周边的景观丰富,东南方向的生态观光果园和贡水河景观绿带作为城市重要的两个景观节点,能够为该区域营造市民公共空间提供景观上的呼应。
规划区现状大部分为山地林地,适宜建设用地较少,且开发建设难度较大。
3、定位
城市定位是通过分析城市的主要职能,揭示某个城市区别于其它城市本质的差别,创新个性化的城市形象,抓住城市最基本的特征,引领自身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
该规划的区域主要为带状山体,位于贡水河北岸的几何中心,也是县城重要的制高点和观景点,再结合该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规划》提出将该区域打造成为以中高端居住、商贸物流功能为主的北城低碳宜居组团。
4、结构
对综合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形成“一核、两组团”的布局结构。
(1)“一核”
城市公园绿地核心,位于规划区的制高点,通过该点与周边的绿地山林、贡水河形成绿化通廊和视线通廊。
(2)两组团”:括南部现代居住组团和北部物流商贸组团。
5、布局
(1)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布置在南部现代居住组团中西部及北部、中部中高端生态居住组团东西两侧以及中部、北部物流商贸组团东北部和南部。
南部现代居住组团居住用地:南部组团紧邻城市现状建成区,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基础,规划对西部猫儿堡村三组、北部园林场二组、东部园艺场二组等区域以及宣恩县气象局、卫生局、计生服务中心以及广播电视局等单位进行旧城更新与改造,并合理布置居住用地。依托自然环境要素,精心塑造生动和谐的开放空间和社区环境,强调绿化空间与居民活动空间的融合,将建筑组群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穿插与渗透,建设以中高层为主的现代绿色居住社区。
园艺场生态居住组团居住用地:结合现有位于园艺场一组、园艺场三组及原县园艺场周边的自然山体景观布置居住用地,并协调建筑与山体景观的各种关系,使二者更好的融于一体。充分考虑原始生态景观的共享,注重通过廊道和轴线等将景观引入住宅区内,展现山地城市特有的空间层次感,打造以低层和多层为主、部分高层为辅的高品质特色住宅区,通过住宅的围合形成院落,结合高差设置小花园和半地下车库。院落空间属于半公共半私密空间,而且不同的院落通过造景可形成不同的主题,使居民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领域感,同时提高邻里交往的密切性。
北部商贸物流组团居住用地:整合现有位于莲花坝村二组的居民住宅,并充分利用组团周边自然地形及东侧滨水景观,打造滨水休闲居住社区,与“青山、碧水”的山水自然环境相协调;围绕滨河商业服务业用地以北,塑造富于城市魅力的居住社区,利用绿化廊道隔绝喧闹的商业气息,争取“闹中取静”最大化;在北部物流仓储中心以南集中布置居住用地,通过配套居住使之更好的服务于该组团,集聚人气,也为物流仓储及商贸功能提供了后续的人力保障。
保障性住房用地:在规划区西部西门沟居住片区干道两侧集中布置安置房小区,安置规划区内拆迁居民(大部分为猫儿堡村三组居民,园艺场一组不予拆迁);在西门沟居住片区布置公租房小区,为城区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可租赁的住房。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搬迁位于规划区南部区域的县卫生局、气象局、计生服务中心及广播电视局等单位,保留位于园艺场二组南部两侧的县档案局和移民来访接待中心。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保留南部与现状建成区交界处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其中包括县委宾馆等用地;拆除宣恩县人民政府北部部分区域老建筑及长兴客运公司车站、县客运公司大修厂,其用地划入商业用地。在原县园艺场基础上结合带型广场布置双侧小体量精品商业用地,着力打造高品位的商业步行街,主要为该组团居民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实现“生态休闲一体化、购物娱乐便民化”的主题;北部组团东侧临河地段拆除现状茶叶加工厂,沿河布置商业用地,主要配置相对集中的综合服务商场及滨河特色商业街。超市、百货商场及独具特色的规模化餐饮宜集中成片布置于商业用地内,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商业综合体。
(4)物流仓储用地
在北部组团干道两侧集中成片布置一类物流仓储用地,配置相关现代化设施打造成为该地的物流集散中心、仓储基地,为周边商业提供稳定货源,并为附近居民创造就业机会。
(5)绿地与广场用地
公园绿地:在规划区中部布置1处中心公园作为城市景观中心,在南部中高端生态居住区以南布置1处带状公园绿地作为城市游园.
广场用地:规划结合南部组团生态居住区商业中心和原县园艺场布置1处带型广场用地。
四、回顾总结
在该规划的编制过程中,笔者通过现场踏勘和对规划区内单位及居民的走访,充分意识到在城市规划浪潮下,城市山水格局保护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该规划在借鉴成功案例的基础上,通过定位层面的方向明确、结构层面的总体控制和布局层面的具体落实,为规划区这一中高端居住、商贸物流组团烙上“依山临水、低碳宜居”的特色,在山区小城市城市发展与城市山水格局保护的探索中,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对山区小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一个有一定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光宇.山地城市规划与设计[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波,汪莉莉.维护城市山水格局的连续性[J].园林工程,2002
[3]邢卓.结合自然山水的总体城市设计研究―以陕南安康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4]余大富,山地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策略,山地学报,2001,(S1):103~107
[5]博礼铭,山水城市研究:湖北科技,2003,333
[6]《重塑山地滨水城市的景观要素——以重庆市为例》,卢峰,徐煜辉,2006-05-10
[7]《山水之间的景观塑造——山地滨水景观公园设计研究》,郭红雨,蔡云南,华中建筑,第21卷,06/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