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探讨

2014-12-31 00:00:00高金海
基层建设 2014年22期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综合体建筑正迎合了人们对于生活、工作一体化的要求。城市综合体的功能涉及面较大,在设计时往往要比普通的高层或超高层想到更多,更全面一些。本文根据工程案例,对城市综合体的平面、功能、造型设计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

一、工程概况

某城市综合体建筑总用地面积为57513.2m2,总建筑面积33.2万m2,集星级酒店、高级写字楼以及商业中心为一体。星级酒店建筑面积约为47010 m2,主体为26层,裙房为6层,高117m。5a级办公楼,建筑面积170528 m2。办公楼19-22层,裙房为4层。

二、设计指导思想

本综合体建筑布置要具有前瞻性,兼顾各楼群间的过渡关系,人与自然共生等特色。强调实用、简洁,体型丰富多层次;空间形态错落有致;室内空间高低结合,现代而富有品味。尽可能地把工程建设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总平面设计

(一)平面布局

建筑群采取东高西低的形式,综合体建筑A,B,C幢共计6座塔楼分三组通过裙房两两连接,使建筑空间与中央景观相互渗透,与整体环境完美结合。A幢的建筑面向长治路,长治路是地块周围最重要的道路。B,C幢建筑的4座塔楼由两个裙房连接,与南中环街平行,地块中央形成矩形的花园区。各塔楼错位布局开,使各建筑视野开阔。

为了最高效地利用土地,酒店设在北部,通过长长的裙房与办公塔楼相连。裙房为南北向,与长治路平行,建筑主出入口位于长治路。所有6座塔楼的造型包含了两个建筑体,稍稍错开,以保证最大面积的幕墙表面,充分实现建筑内部的自然照明。两个建筑体量为南北或东西朝向,确保每座建筑都有独特而极具代表性的位置。

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央花园,它从西南角延伸至东北,与其他位于建筑周围的绿地不同,这个中央花园拥有柔美的坡度,树木郁郁葱葱,充分体现了景观公园的重要性。

(二)出入口和道路停车系统

A座酒店和自用办公楼建筑的主入口位于建筑的东侧中部,正对宽阔的长治路是大尺度的迎宾入口,形成该路由东向西的对景,入口前的广场可举行各种仪式。经铺砌的步行道,在必要时可允许贵宾车辆通行。B,C座办公楼入口门厅位于建筑临道路一侧,分别朝向南中环街和平十一街,这样便于楼内办公人员日常出入。在建筑朝向中央景观广场的一侧设置了人行出入口与广场直接相连,以使建筑与环境形成更加密切的共生形态。建筑的后勤及地下机动车出入口位于其南中环街和平十一街一侧。

停车分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两部分,机动车又分为地上,地下两部分。其中地上部分仅地面车行环道外侧设有少量停车位,主要供外来车辆使用,绝大部分车辆都在地下停车库停放,地下车库设5个双车道出入口,管理和使用都十分方便。非机动车停放拟考虑在地面设车棚来解决,位置在产业路后勤人121处,停车数量都满足规范要求。

(三)环境设计

在环境设计中,刻意突出“中央景观广场”的特征,建筑的错落与景观达成了紧密的互动关系。它从西南角延伸至东北,与其他位于建筑周围的绿地不同。这个中央花园拥有柔美的坡度,树木郁郁葱葱,充分体现了景观公园的重要性。酒店主入口前的水面波光粼粼,形成宽敞而极具个性的广场,并营造出轻松安静的绿色空间环境,使得人们在不同的位置都能体验到此处特有的环境氛围。主要铺砌步行道采用花岗岩面层,次要步行道为地砖。

在建筑物B,C座中间设计下沉景观广场,一方面为地下停车库提供了开窗的机会,以增加室内外空间的流通,同时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更加有机的结合。绿地与建筑体量相互融合,形成特定的建筑模式和绿色空间,问以步行街和环形道路。所有建筑都有街道出入口。环形的道路系统用于消防。入口区的前方设有辅路,为建筑提供了通畅无阻的下客区,停车层及地下货运区的出人口位于建筑一侧,保证了地块内通畅的交通。

行人流线与街道平行,中央花园区没有车辆交通,创造出宁静优美的绿色环境,便于休憩交流。高度各异的建筑使地块的造型生动,创造出太原市令人过目不忘的城市剪影。

四、建筑功能

(一)平面功能设计

该综合体建筑是集5A级办公、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商业中心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城市。地下3层,地上塔楼最高26层,最低2l层,裙房3层一6层。女儿墙最高处距地面119.20 m。地上部分建筑分为A,B,C共3个功能区,分别为:A座酒店26层、自用办公楼22层;B座办公楼22层一23层;C座办公楼21层一23层。

A座自用办公楼办公大堂面向长治路。核心筒分为两部分,各设4部电梯。1层为接待大堂,2层,3层为宴会厅、多功能会议厅及调度室,4层为数据机房,5层为档案室,6层为档案室、阅览室、健身房,7层一22层为办公室。办公区设有8部电梯。柱网结构为8.8 m×8.8m,使办公空间的布局高度灵活、日光充足。A座五星级酒店人口通往宽敞的多层大堂,中空连接所有楼层。接待台位于大堂的一侧,电梯(两组4部电梯组)通往客房层。一部单独的电梯用于地下层。接待台之后设有两个餐厅,与主厨房相连。从主厨房乘坐服务电梯可到达地下层。高层建筑之下是大堂休息区和休息区酒吧。在砣层设有另一个餐厅,位于休息区楼层的餐厅之上,设有独立厨房。塔楼之下设有各种不同面积的会议室。乃层为大型会议室和健身中心,F4层为宴会厅、宴会厅厨房和水疗区,F5层为设备机房,F6层为室内游泳池。F7层~F26层客房层每层设有22间客房(标准基础),每间40 m2。走廊区为天然照明。两个板式建筑间为中空空间,设计为绿地,饰有各种艺术装饰,创造出五星级酒店的氛围。

B,C座的商业部分共有3层。首层包含了小餐馆、酒吧、银行、咖啡吧、美容美发、商铺及高层建筑的大堂。每个裙房的中央为一组扶梯和全景电梯,通往上面两层。上面的楼层包含了厨房区,它直接与核心筒区相连,实现地下货运层的便捷出入。大型商务餐馆位于公共入口大厅的两侧。4层为大型会议及办公,塔楼5层及以上为办公部分。

地下层共有3层,B1层为服务层,包含餐饮储藏及配套功能用房,办公及酒店设备用房集中布置在B2层,人防工程位于B3层。地下3层均设有停车位,其中Bl层有297个,B2层有770个,B3层有913个,共1 980个停车位。

(二)空间组织

建筑内部空间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各种不同标高、大小、空间的有机组合和相互渗透能创造出令人神往的视觉效果。本工程公共空间以主干为中心,在整齐的框架中,利用灵活的分隔创造出自由交换的空间。在裙房部分l层一3层设计中庭,使空间变得生动,标准层每两层设计一个景观中庭,且单双层变换位置,由此形成一个有趣的、流动的整体空间环境,顶层设计跃层式豪华办公区使建筑内部空间更加多样化。

各楼座公共主入口设于紧临城市道路处,依据不同的使用功能单独设置门厅,进入门厅后是公共正式交流场所,交通核,便于分别到达各自区域。裙房部分由于功能较多、人员相对密集,设置了一组扶梯和两部观光电梯。同时换设置两部大吨位货梯,方便物流使用。每个塔楼设置集中式交通核,交通核内设有防烟楼梯2部、客梯6部、消防电梯兼货梯2部。

五、建筑造型

建筑群整体呈西低东高趋势,在设计中,我们刻意用折线将较长的体量打破,使体型更自由活泼,所有6座塔楼的造型包含了两个建筑体量,稍稍错开,以保证最大面积的幕墙表面,充分实现建筑内部的天然照明。两个建筑体量为南北或东西朝向,确保每座建筑都有独特而极具代表性的位置。在立面造型上,采用了理性主义与空间变化相结合的手法,建筑外立面采用幕墙形式,以现代、简洁、典雅的风格形成了清新而鲜明个性,其别具一格的整体形象,力求体现现代化大都市建筑风格。

玻璃幕墙与竖向通风盒有机结合,作为外立面设计的重点体现之处。幕墙的竖直通风盒实现了建筑所有区域的自然通风。这些通风盒在正面饰有白色花岗岩饰面,侧面为不同颜色的金属穿孔板。因此,规则的网格立面实现了建筑外观的统一,不同的颜色则创造了生动多变的氛围。由于使用通风盒,玻璃镶板不设任何可开启窗,因此保证了立面完整优雅的外观。幕墙从功能上要满足以下要求:最大的透明度;高效节能;选择性的自然通风;易于维修。?

设计的主要理念是在同一座建筑中集中不同功能,达到协同作用。从视觉效果上看,这座建筑的立面相同,但根据用途不同进行细微的变化,统一与变化的平衡是幕墙设计的目标。

通过重点部位造型的相似手法将整个建筑风格统一起来,整个造型富有时代气息。

六、结束语

项目建设单位利用区位优势,建设集写字楼、酒店、配套商业多种业态于一身的城市综合体,以填补高新区第三产业服务需求,契合高新区从单一型园区向综合型园区的转型战略。该项目的建设对当地写字楼向舒适化、生态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项目集中彰显了先进的建筑设计理念,以绿色、科技、人文、精工品质,将为城市CBD注入崭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