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利华(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西 吉安 343000)
子宫肌瘤在临床上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肌瘤可能逐渐增多增大[1]。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手术中使用的麻醉容易引起患者排尿中枢的障碍,影响患者自行排尿功能而发生泌尿感染。因此,探究患者的最佳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104例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实施护理干预,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04例,年龄38~67岁,平均(42.5±8.3)岁。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2例;入选标准:符合国家医学会制定的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2];经CT、MRI、B超、实验室检查等相关的辅助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子宫肌瘤。两组患者排除肺肝肾等重大脏腑功能的病变,其中全切62例,挖除26例,阴式切除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临床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手术前均给予常规的辅助检查。观察组患者给予干预式护理,具体内容为:①疏导并安慰患者的紧张情绪,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详细讲解手术的过程和时间,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嘱咐患者保证良好的睡眠。②麻醉后对患者进行导尿,并留置导尿管,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觉,避免了尿道痉挛的因素,降低了尿路的感染和损伤。③保持患者的床单整洁,去掉枕头,保持患者平卧位6 h,6 h内禁止患者饮水,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将导尿管固定床边,高度要低于膀胱,保持引流的通畅,详细记录患者的尿量和尿液的颜色。④手术6 h麻醉感消失后通过夹管的方式训练患者的膀胱功能,以此来防止患者的尿潴留症状。⑤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膀胱的充盈情况,患者麻醉感消失后指导患者多翻身,规律性的活动四肢,增强患者的排尿意识。⑥患者到拔管时刻,在患者尿意强烈时,使用一次性的便盆,抽净气囊里的液体并回注0.8 ml的生理盐水,减少了气囊对尿道的损伤,降低了拔管时的疼痛。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导尿处理,让患者自行排尿。
1.3 临床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拔管后的首次排尿情况,并进行评估。有效:患者能自主进行排尿。无效:患者不能自主排尿或尿不尽,亦出现尿潴留现象。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7.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临床自行排尿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自行排尿情况均良好,但观察组患者自行排尿的总有效率98.1%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5.8%,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自主排尿情况比较[例(%)]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临床子宫肌瘤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多,发病率逐步升高,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给女性的生理时期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3]。目前,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采用手术治疗为首选,但手术治疗容易造成患者的泌尿系统疾病。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患者的自行排尿,我院对子宫肌瘤患者的围手术期实施干预式护理,在患者围手术期留置导尿管,在护理的过程中,定期的夹管,训练患者的膀胱功能;同时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建立患者的治疗信心和自信,这样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尿潴留和血尿的发生,减少了患者排尿的困难,减轻了患者拔管时所带来的痛苦和不舒适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护理的质量,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通过对子宫肌瘤患者围手术期给予干预式护理,经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自行排尿情况均良好,但观察组患者自行排尿的总有效率98.1%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5.8%,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对患者拔管后的自行排尿功能采用围手术期的干预式护理,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自行排尿能力,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缓解了患者的痛苦,促进了患者的康复,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1] 王 丽.综合护理干预对子宫肌瘤切除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33):73.
[2] 卢旭萍.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74.
[3] 曾淑琴.护理干预对高龄子宫肌瘤手术患者生活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