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的校—政—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12-13 11:35:54何其睿杨志成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1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何其睿+杨志成

摘 要: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培养具有环境设计的知识技能,富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的专业。校政企合作模式对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构建校政企合作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力求促进高校、政府与企业间的有效合作,以完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校政企多赢。

关键词:校—政—企合作;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192-03

一、问题的提出

环境设计专业这一新兴专业,不同于艺术类专业,也不同于建筑类专业,而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该专业在强调过硬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艺术基础,最重要的是实践动手能力。现在国内多数高校培养的学生面临一种普遍的现象是,到用人单位后,只会理论知识,不会实践操作。这不仅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也给各高校敲响警钟。

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其他专业一样,在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完善。纵观国内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内容丰富,课时充足,却缺乏针对性。虽然该专业是一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设计模式,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是理所当然,但单一的以专业教学,不重视与技术、经济的联系,将造成学无可用的严重后果[1]。其次,传统的教学方式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国内高校都呈现出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论学生兴趣与否,不论其是否有价值意义,单纯的把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将是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特色,严重地阻碍了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灵感。最后,实践学时太少,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不足。传统的课程体系花较多的时间学习理论知识,这虽然满足了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要求,但忽略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单一的书本知识很难让学生了解环境设计的实际情况,致使他们就业后面对实际工程将束手无策[2]。

面对这种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情况,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所谓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教育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的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SundlandTechnicalCollege)在工程和船舶及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3~4]。而本文研究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一问题时,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加入政府这个力量,利用校政企这三方的资源,建立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提高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知识水平。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研究解决现在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提供参考。依靠校政企三方力量,加强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意义在于,为中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其实践意义体现在探索出以校政企合作为依托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就业率,同时为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切实可用的高素质人才,让企业、政府与高校之间构建一种互利共赢的良好模式,为学生谋发展,为企业创收益,为政府促稳定,为高校谋福利。

二、环境设计专业的校—政—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

为促进企业、政府和学校三方的有效合作,创建良性有序的合作关系,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本文构建了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图。以下是对人才培养模式图的深入阐述。

(一)方向一致性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必须在目标和方向上达成共识,即必须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是三方合作实现的前提条件。以理论为基础,要求校政企三方不能忽略理论的重要性;以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教学过程中要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指出人才培养一定要适合市场需要,不能与市场需求脱轨。目标方向一致,才能让校政企三方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发,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添砖加瓦。

(二)政府的政策支持

政府作为宏观层面的控制者,应发挥其重要作用,为校政企三方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保证合作机制正常运行。首先,政府颁布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的制度对推动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起到积极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校政企三方合作具有一定的管理和约束作用。通过法律、行政、法规等综合手段,明确政府、企业和高校参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各种企业参与到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来,保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机制有效运行。其次,政府加强合作机制的监督与评估,建立循环的反馈机制。政策制度的实施不在一朝一夕之间,对实施效果的监督与评估,也是制度落实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企业的积极配合

企业作为中观层面的承接者,应积极配合学校,为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创造实践基地和实习氛围。首先,企业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很多理论知识却无用武之地,缺乏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企业作为人才的需求者和接收者,为学生创建实践平台既有益于满足自身的人才需求,又有利于学生职业规划的长远发展。建立实践基地,包括提供实现岗位,让学生顶岗实习;建立师带徒等企业文化,让学生跟着师傅熟悉环境设计流程等。其次,企业建立内部的制度规范,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企业自身没有相关的制度规范,则学生进入企业实践时不仅容易混乱,而且无法长久持续下去。只有建立规范的制度,才能让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在企业长久维持下去。

(四)学校的强力推行

学生作为微观层面的推动者,是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在政府的支持、企业的配合下,学校应加强改善自身的教学模式,推动校政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长久良性运行。首先,学校改革课程体系,从本质上改变教学内容。以往的课程内容偏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课程设置也很少有实践学时。学校改变这一现状,将理论与实践内容相结合,并安排较多的实践学时,让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其次,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积极的正能量。学校通过聘请环境设计专业富有经验的专家来学校讲学等方式,让学生们感受他们的成功经验,从而奋发图强。最后,学校建立课程学习的沟通交流反馈机制。老师不仅仅只是上课,还有加强与同学们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与需求,以不断改善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同时,同学们有任何问题也可以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形成循环良性的交流反馈机制。endprint

通过学习、政府、企业三方的有力合作,可以提高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具体校企合作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三、进一步完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环境设计专业的校政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而政府和企业必须在政策和实践机会上给予学校密切的支持与配合。因此,三方需要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并予以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议对策已相当丰富,但大多数都是针对学校改革关课程而言。鉴于此,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环境设计专业的校政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从学校中来到企业中去”的人才双向流动模式

学校是理论教学的中心区域,对学生相关理论概念的教学负有主要责任,因此,学校在理论教学上要严把关口,保证走出去的学生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作为实践基地的企业,也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进一步看到未来与希望,同时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式。所谓从学校中来到企业中去的人才双向流动模式,就是要求企业和学校在做好各自工作的前提下,构建双方的人才培养通道,学校培养的人才需要及时进入企业,将理论运用于实际。而在企业中工作的员工也会因知识的过时以及新的理论方法的需要而再次到学校进修和培训,从而形成人才的双向流动模式,使得人才流动在流动过程中,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政府在给予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应提供就业实践平台

作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专业,与环境设计专业有关的企业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企业能提供的相关职位必然有限。在当今公共环境卫生日益突出而公众对公共环境的要求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也正好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客观上的就业机会。在这方面需要政府的特殊政策支持,比如适当放宽该专业学生所对应职位的考录要求,积极鼓励该专业学生到政府相关部门工作,并且也可以建立符合实际的“从学校中来到政府中去”的人才双向流动模式。学生将理论带到岗位上实践,然后又可以将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带到学校里解决,使政府工作效率及学校的研究能力同时提高。

(三)政府在有关环境治理问题方面应鼓励学校和企业的积极进入

政府作为公共环境治理的主导部门,其能力资金方面都极其有限,因此作为有着高科研能力的学校和拥有高资金的企业在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下能很好地完成相关的环境治理工作。对于校政企合作培养模式来说,这样的方式无疑又直接给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及就业机会。从长远来看,一方面政府在公共环境治理问题上的效率越来越高,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好评;另一方面也使得环境设计专业这一新型专业有着更好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成熟稳定专业。

参考文献:

[1]  黄东升.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三峡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4,(1):153-156.

[2]  刘晓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J].中国人才,2011,(14):160-161.

[3]  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9.

[4]  袁悦,罗晓甜,赵海媛,唐小红.依托校企合作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63-87.

[责任编辑   安世友]endprint

通过学习、政府、企业三方的有力合作,可以提高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具体校企合作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三、进一步完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环境设计专业的校政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而政府和企业必须在政策和实践机会上给予学校密切的支持与配合。因此,三方需要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并予以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议对策已相当丰富,但大多数都是针对学校改革关课程而言。鉴于此,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环境设计专业的校政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从学校中来到企业中去”的人才双向流动模式

学校是理论教学的中心区域,对学生相关理论概念的教学负有主要责任,因此,学校在理论教学上要严把关口,保证走出去的学生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作为实践基地的企业,也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进一步看到未来与希望,同时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式。所谓从学校中来到企业中去的人才双向流动模式,就是要求企业和学校在做好各自工作的前提下,构建双方的人才培养通道,学校培养的人才需要及时进入企业,将理论运用于实际。而在企业中工作的员工也会因知识的过时以及新的理论方法的需要而再次到学校进修和培训,从而形成人才的双向流动模式,使得人才流动在流动过程中,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政府在给予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应提供就业实践平台

作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专业,与环境设计专业有关的企业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企业能提供的相关职位必然有限。在当今公共环境卫生日益突出而公众对公共环境的要求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也正好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客观上的就业机会。在这方面需要政府的特殊政策支持,比如适当放宽该专业学生所对应职位的考录要求,积极鼓励该专业学生到政府相关部门工作,并且也可以建立符合实际的“从学校中来到政府中去”的人才双向流动模式。学生将理论带到岗位上实践,然后又可以将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带到学校里解决,使政府工作效率及学校的研究能力同时提高。

(三)政府在有关环境治理问题方面应鼓励学校和企业的积极进入

政府作为公共环境治理的主导部门,其能力资金方面都极其有限,因此作为有着高科研能力的学校和拥有高资金的企业在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下能很好地完成相关的环境治理工作。对于校政企合作培养模式来说,这样的方式无疑又直接给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及就业机会。从长远来看,一方面政府在公共环境治理问题上的效率越来越高,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好评;另一方面也使得环境设计专业这一新型专业有着更好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成熟稳定专业。

参考文献:

[1]  黄东升.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三峡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4,(1):153-156.

[2]  刘晓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J].中国人才,2011,(14):160-161.

[3]  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9.

[4]  袁悦,罗晓甜,赵海媛,唐小红.依托校企合作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63-87.

[责任编辑   安世友]endprint

通过学习、政府、企业三方的有力合作,可以提高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具体校企合作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三、进一步完善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环境设计专业的校政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而政府和企业必须在政策和实践机会上给予学校密切的支持与配合。因此,三方需要构建有效的合作机制,并予以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关于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议对策已相当丰富,但大多数都是针对学校改革关课程而言。鉴于此,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完善环境设计专业的校政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从学校中来到企业中去”的人才双向流动模式

学校是理论教学的中心区域,对学生相关理论概念的教学负有主要责任,因此,学校在理论教学上要严把关口,保证走出去的学生都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作为实践基地的企业,也有义务为学生提供好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进一步看到未来与希望,同时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方式。所谓从学校中来到企业中去的人才双向流动模式,就是要求企业和学校在做好各自工作的前提下,构建双方的人才培养通道,学校培养的人才需要及时进入企业,将理论运用于实际。而在企业中工作的员工也会因知识的过时以及新的理论方法的需要而再次到学校进修和培训,从而形成人才的双向流动模式,使得人才流动在流动过程中,提高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政府在给予政策支持的同时也应提供就业实践平台

作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专业,与环境设计专业有关的企业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企业能提供的相关职位必然有限。在当今公共环境卫生日益突出而公众对公共环境的要求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也正好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客观上的就业机会。在这方面需要政府的特殊政策支持,比如适当放宽该专业学生所对应职位的考录要求,积极鼓励该专业学生到政府相关部门工作,并且也可以建立符合实际的“从学校中来到政府中去”的人才双向流动模式。学生将理论带到岗位上实践,然后又可以将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带到学校里解决,使政府工作效率及学校的研究能力同时提高。

(三)政府在有关环境治理问题方面应鼓励学校和企业的积极进入

政府作为公共环境治理的主导部门,其能力资金方面都极其有限,因此作为有着高科研能力的学校和拥有高资金的企业在政府相关政策引导下能很好地完成相关的环境治理工作。对于校政企合作培养模式来说,这样的方式无疑又直接给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及就业机会。从长远来看,一方面政府在公共环境治理问题上的效率越来越高,赢得了广大人民的好评;另一方面也使得环境设计专业这一新型专业有着更好的发展方向,使之成为成熟稳定专业。

参考文献:

[1]  黄东升.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以三峡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为例[J].铜仁学院学报,2014,(1):153-156.

[2]  刘晓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J].中国人才,2011,(14):160-161.

[3]  金爱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9.

[4]  袁悦,罗晓甜,赵海媛,唐小红.依托校企合作的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模式的构建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63-87.

[责任编辑   安世友]endprint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创意表现能力的培养
环境设计专业竞赛的辅导模式与运行机制
环境设计专业技术科学类课程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模式研究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0:34:55
环境设计专业园林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8:14:08
当前环境设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见解
改革高职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实验实训教学模式
《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课程改革之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