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实证分析

2014-12-12 18:11:21王青焦青霞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20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度

王青+焦青霞

摘要:利用劳动力流动效应模型测度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测度了不同类型农村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14.7%,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现先增大而后又减小的变化趋势;②区域外流入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区域内流动人口,区域内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区域外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当,区域外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区域内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关键词:农村人口流动;区域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度;劳动力流动效应模型

中图分类号:F127.61,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20-5033-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20.071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Rural Population

Flow to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Taking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Qing1,JIAO Qing-xia1,2

(1. School of Economic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36 China;

2.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00 China)

Abstract: The labor flow effect model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ontribution of rural labor flow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rey theory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rural flow popul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labor flow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 very obviou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with the mean of 14.7%. It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flow population to economic growt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internal flow population.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flow rural labor and the internal flow rural labor flow to economic growth was basically sam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flow urban labor to economic growt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internal floating urban labor.

Key words: rural population flow;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labor flow effect model

1  文献综述

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固有的现象,它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还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1]。因此,许多学者对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潜心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的视觉来看基本可以分成以下三大类。

1)从区域经济发展收敛性的视觉研究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人口流动对地区差距影响的程度和趋势的结论不一。许召元等[2]、严超等[3]认为人口流动可以改善地区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段平忠等[4]基于对人均产出进行剥离的分析框架考察了在去掉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前后,中国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人均产出及总产出的变化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内部差距以及三大地带间增长差距的变化,结果得出省际人口迁移扩大了东部、中部地区的内部差距、三大地带间差距以及中国整体的地区差距,只有西部地区的内部差距因为受到人口迁移的影响而显著地缩小了;逯进等[5]运用内生人口迁移经济增长模型测算了近10多年来西部各省区省际人口迁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得出人口迁移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别的,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省际人口迁移伴随有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趋同。

2)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研究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王桂新等[6]考察了1995~2000年间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现省际迁移人口(外来劳动力)已成为推动东部地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外来劳动力弥补了东部地区本地劳动力供给的不足,推动东部地带GDP增长了10%以上,对东部地带GDP增长的贡献度几乎达15%。而且迁入人口规模越大,推动迁入地经济发展的作用和贡献就越大。段平忠等[7]通过建立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模型对二者之间进行了定量的研究,得出人口流动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显著,但这种作用在不断地减弱;赵翠红[8]研究表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1979~1998年间,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约22.43%,而在经济发展的平稳时期(1999~200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贡献还高达20.43%;杜小敏等[9]的研究表明:人口流动对中国经济整体来说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人口流动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人口流出对流出地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如预料的明显。endprint

3)从流入人口、流出人口、区域内和区域间流动视角对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且研究的地区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如李东[10]利用重庆市40个区县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对重庆市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且重庆市区县内人口流动对重庆经济发展的贡献高于流入人口但低于流出人口;马金龙等[11]和刘美蓉等[12]对宁夏固原市和民族自治区的研究也得出流动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的关联性的结论,但前者的研究表明区域间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优于区域内人口流动,而后者的结论则刚好与之相反。

纵观已有文献不难发现,学术界关于人口流动这一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家研究的角度、方法、区域、时间的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而中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特点各不相同,再加上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已有的研究成果也很难被河南省直接借鉴。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南省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为有关部门制定流动人口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尝试性地测度了进入新世纪来河南省农村人口流动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变化,并对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定量的计算与比较。

2  经济发展中农村劳动力流动效应测算

2.1  农村劳动力流动效应测算模型

假定国民经济中只有农业(第一产业)和非农业两个部门,则全社会总产出GDP(Y)和全社会从业人员(L)可以表示为:

Y=YA+YN       (1)

L=LA+LN                          (2)

其中,YA、LA分别表示农业部门的产值和从业人员,YN、LN分别表示非农部门的产值和从业人员。

对(1)式两边同时除以L得:

■=■■+■(3)

即(3)式可以改写为:

P=PAγA+PNγN                   (4)

式中,P、PA、PN代表劳动生产率,γA、γN分别代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从业人员所占的比重。

对(4)式两边关于时间求导并同时除以P得:

■=■■+■■+■■+■■(5)

即:mp=■mA+■mN+■mγ■+■mγ■(6)

式中,m代表增长率。由(6)式可以看出总劳动生产率的大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等式(6)右边前两项要素投入效应,一个是等式(6)右边后两项劳动力流动效应,即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配置效应。若劳动力流动效应用N(P)来表示,则:

N(P)=■mγ■+■mγ■       (7)

又因为γA+γN=1,所以对此时两边关于时间求导可得:

γAmγA+γNmγN=0                (8)

将(8)式整理代入(7)式得:

N(P)=■γNmγ■         (9)

由(9)式可以看出,只要农业与非农业部门间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劳动力流动效应就会始终存在。

2.2  河南农村劳动力流动效应的测算与分析

为了解河南农村劳动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利用(9)式来计算农村劳动力流动效应,然后再来测度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1列出了经过处理后的不同时间点上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状况和就业状况,由表1可以算出,从2000年到2011年,在这10多年中总劳动生产率、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以及非农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了216.59%、509.01%和130.87%,劳动力流动应为37.11%。劳动力流动对总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为17.1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4.72%;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贡献分别为28.41%和28.35%。由此可见,农业中存在剩余劳动力是农业部门生产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在经济增长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表1中的数据还可以计算出各个时点上劳动力的流动效应以及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上经历了先增大而后又开始减小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在新世纪的初期,一系列的体制改革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的增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的资源配置越来越合理,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逐渐变小。

由此可见,农村人口流动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那么,不同类型的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又如何呢?下面从不同类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视角来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3  省内、省际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发展相关性比较分析

3.1  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由于劳动力流出对流出地来说影响较小,所以,关于不同类型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实证分析重点放在流入劳动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上。选取反映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人均生产总值作为参考序列,记为X0;选取各地市的常住人口数、省内农村流动人口数、省内非农村流动人数、省内总流动人口数、外省流入农村人口数、外省流入非农村人口数、外省流入人口数、总流入人口数作为比较序列,分别记为X1、X2、X3、X4、X5、X6、X7、X8。计算所用的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数据来自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经济发展状况指标来自2011年《河南统计年鉴》。endprint

3.2农村人口流动与河南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

运用灰色关联原理可以计算得到灰色关联矩阵见表3,然后再利用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得到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人均GDP的关联度分别为:(0.6429,0.5625,0.6029,0.5957,0.5730,0.5204,0.5265,0.589 3)。

由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流入人口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流入人口与人均GDP之间的关联性较大,外来劳动力已经成为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主要力量之一;但是流入人口与人均GDP的关联度为0.589,仍低于常住人口与人均GDP的关联度0.64,这说明河南省地处中国的中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人口流入还不太频繁,常住人口仍然是推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流入人口对经济的推动力量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省级流入人口与人均GDP的关联度0.526 5低于省内流动人口与人均GDP的关联度0.595 7,说明河南省吸引外省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还不够强。

2)河南省内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0.562 5)与省级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0.573 0)相当。2010年河南省内流动农村劳动力的人数为808 924人,外省流到河南省的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10 772人,省内流动农村劳动力是省级流动农村劳动力的7.3倍,但是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却小于省级农村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虽然人口流动有助于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利于提高人均产出水平,但是省内流动人口分布及其不均衡,流动人口多数流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地区。如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省内流动的农村劳动力仅占常住人口的0.86%,且省内农村劳动力流入郑州市的高达总农村劳动力的30%,而流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人数较少,例如流入商丘市的仅占总人数的1.2%,省内流动人口的规模相对较小且不平衡导致省内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促进人均GDP增长的作用有限。

3)省级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省内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省级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于省内城镇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外省城镇人口流入河南省的数量远小于省内城镇流动人口数量,其数量仅为省内城镇流动人口数的1/20,这再次说明河南省在吸纳外来人员就业方面的能力较差;二是外来流入城镇人口的质量低于省内城镇流动人口的质量,2010年在外来城镇流动人口中,读过高中的外来城镇人口占流入人口的比例为22.4%,比省内城镇流动人口低近11个百分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流入人数的24.9%。这说明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省人口更倾向于流向经济发展更好更快的地区,河南省吸纳进来的就业劳动力的质量偏低。

4  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仅有助于各部门以及总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缩小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而且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流动人口低于常住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且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为了更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吸纳高素质、高技术水平人口流入的能力。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河南省人口流入还不够频繁,流入人口规模较小且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不高。为此,河南省在消除影响人口流动壁垒的同时还应大力实施人才战略计划,建立更加合理、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为外来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以及高素质人才,改变流入人口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低下的局面,逐步提升吸纳高素质流动人口的能力,充分发挥省际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建立健全区域内人口流动的管理措施,积极组织协调和引导区域内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农村劳动力在区域内部的流动规模较小,仅占常住人口的0.86%,再加上人口流动分布得不均衡,大大影响了农村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各地区应不断加大对人口流动的组织和协调,合理调控人口流动的规模、积极引导人口流动的流向。在促进区内人口流动方面可以借鉴重庆市的做法,即逐步将在城镇具有相对稳定工作的农民工市民化,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大力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关于人口流动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可以采取政府部门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政府部门对于流向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可以给予一定补贴,降低他们的流动成本,对他们的流向给予一定的鼓励;另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对于流入人口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人口流入。

参考文献:

[1] 赵润田.欠发达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的双重影响及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11):169-173.

[2] 许召元,李善同.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38-51.

[3] 严  超,常志霄.中国省际劳动力迁移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1995-200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11(6):19-29.

[4] 段平忠,刘传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1):60-67.

[5] 逯  进,朴明根.西部地区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演进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3):117-123.

[6] 王桂新,黄颖钰.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的经济发展:1995-2000[J].人口研究,2005(1):19-28.

[7] 段平忠,刘传江.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5(12):99-111.

[8] 赵翠红.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3):73-76.

[9] 杜小敏,陈建宝.人口迁移与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0(5):77-88.

[10] 李  东.人口流动与重庆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西北人口,2009(3):4-9.

[11] 马金龙,李  莉.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宁夏固原市为例[J].西北人口,2006(2):19-21.

[12] 刘美蓉,蔡果兰.民族自治区流动人口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81-84.endprint

3.2农村人口流动与河南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

运用灰色关联原理可以计算得到灰色关联矩阵见表3,然后再利用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得到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人均GDP的关联度分别为:(0.6429,0.5625,0.6029,0.5957,0.5730,0.5204,0.5265,0.589 3)。

由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流入人口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流入人口与人均GDP之间的关联性较大,外来劳动力已经成为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主要力量之一;但是流入人口与人均GDP的关联度为0.589,仍低于常住人口与人均GDP的关联度0.64,这说明河南省地处中国的中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人口流入还不太频繁,常住人口仍然是推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流入人口对经济的推动力量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省级流入人口与人均GDP的关联度0.526 5低于省内流动人口与人均GDP的关联度0.595 7,说明河南省吸引外省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还不够强。

2)河南省内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0.562 5)与省级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0.573 0)相当。2010年河南省内流动农村劳动力的人数为808 924人,外省流到河南省的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10 772人,省内流动农村劳动力是省级流动农村劳动力的7.3倍,但是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却小于省级农村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虽然人口流动有助于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利于提高人均产出水平,但是省内流动人口分布及其不均衡,流动人口多数流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地区。如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省内流动的农村劳动力仅占常住人口的0.86%,且省内农村劳动力流入郑州市的高达总农村劳动力的30%,而流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人数较少,例如流入商丘市的仅占总人数的1.2%,省内流动人口的规模相对较小且不平衡导致省内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促进人均GDP增长的作用有限。

3)省级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省内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省级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于省内城镇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外省城镇人口流入河南省的数量远小于省内城镇流动人口数量,其数量仅为省内城镇流动人口数的1/20,这再次说明河南省在吸纳外来人员就业方面的能力较差;二是外来流入城镇人口的质量低于省内城镇流动人口的质量,2010年在外来城镇流动人口中,读过高中的外来城镇人口占流入人口的比例为22.4%,比省内城镇流动人口低近11个百分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流入人数的24.9%。这说明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省人口更倾向于流向经济发展更好更快的地区,河南省吸纳进来的就业劳动力的质量偏低。

4  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仅有助于各部门以及总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缩小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而且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流动人口低于常住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且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为了更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吸纳高素质、高技术水平人口流入的能力。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河南省人口流入还不够频繁,流入人口规模较小且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不高。为此,河南省在消除影响人口流动壁垒的同时还应大力实施人才战略计划,建立更加合理、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为外来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以及高素质人才,改变流入人口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低下的局面,逐步提升吸纳高素质流动人口的能力,充分发挥省际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建立健全区域内人口流动的管理措施,积极组织协调和引导区域内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农村劳动力在区域内部的流动规模较小,仅占常住人口的0.86%,再加上人口流动分布得不均衡,大大影响了农村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各地区应不断加大对人口流动的组织和协调,合理调控人口流动的规模、积极引导人口流动的流向。在促进区内人口流动方面可以借鉴重庆市的做法,即逐步将在城镇具有相对稳定工作的农民工市民化,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大力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关于人口流动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可以采取政府部门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政府部门对于流向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可以给予一定补贴,降低他们的流动成本,对他们的流向给予一定的鼓励;另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对于流入人口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人口流入。

参考文献:

[1] 赵润田.欠发达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的双重影响及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11):169-173.

[2] 许召元,李善同.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38-51.

[3] 严  超,常志霄.中国省际劳动力迁移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1995-200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11(6):19-29.

[4] 段平忠,刘传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1):60-67.

[5] 逯  进,朴明根.西部地区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演进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3):117-123.

[6] 王桂新,黄颖钰.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的经济发展:1995-2000[J].人口研究,2005(1):19-28.

[7] 段平忠,刘传江.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5(12):99-111.

[8] 赵翠红.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3):73-76.

[9] 杜小敏,陈建宝.人口迁移与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0(5):77-88.

[10] 李  东.人口流动与重庆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西北人口,2009(3):4-9.

[11] 马金龙,李  莉.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宁夏固原市为例[J].西北人口,2006(2):19-21.

[12] 刘美蓉,蔡果兰.民族自治区流动人口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81-84.endprint

3.2农村人口流动与河南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

运用灰色关联原理可以计算得到灰色关联矩阵见表3,然后再利用灰色关联度计算公式得到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人均GDP的关联度分别为:(0.6429,0.5625,0.6029,0.5957,0.5730,0.5204,0.5265,0.589 3)。

由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流入人口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流入人口与人均GDP之间的关联性较大,外来劳动力已经成为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主要力量之一;但是流入人口与人均GDP的关联度为0.589,仍低于常住人口与人均GDP的关联度0.64,这说明河南省地处中国的中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人口流入还不太频繁,常住人口仍然是推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流入人口对经济的推动力量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省级流入人口与人均GDP的关联度0.526 5低于省内流动人口与人均GDP的关联度0.595 7,说明河南省吸引外省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还不够强。

2)河南省内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0.562 5)与省级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0.573 0)相当。2010年河南省内流动农村劳动力的人数为808 924人,外省流到河南省的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10 772人,省内流动农村劳动力是省级流动农村劳动力的7.3倍,但是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却小于省级农村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其中的原因可能是虽然人口流动有助于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有利于提高人均产出水平,但是省内流动人口分布及其不均衡,流动人口多数流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地区。如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省内流动的农村劳动力仅占常住人口的0.86%,且省内农村劳动力流入郑州市的高达总农村劳动力的30%,而流入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人数较少,例如流入商丘市的仅占总人数的1.2%,省内流动人口的规模相对较小且不平衡导致省内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促进人均GDP增长的作用有限。

3)省级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省内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省级城镇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于省内城镇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是外省城镇人口流入河南省的数量远小于省内城镇流动人口数量,其数量仅为省内城镇流动人口数的1/20,这再次说明河南省在吸纳外来人员就业方面的能力较差;二是外来流入城镇人口的质量低于省内城镇流动人口的质量,2010年在外来城镇流动人口中,读过高中的外来城镇人口占流入人口的比例为22.4%,比省内城镇流动人口低近11个百分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流入人数的24.9%。这说明受过高等教育的外省人口更倾向于流向经济发展更好更快的地区,河南省吸纳进来的就业劳动力的质量偏低。

4  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流动不仅有助于各部门以及总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缩小农业与非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打破二元经济结构的束缚;而且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流动人口低于常住人口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且不同类型的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为了更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创新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吸纳高素质、高技术水平人口流入的能力。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河南省人口流入还不够频繁,流入人口规模较小且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不高。为此,河南省在消除影响人口流动壁垒的同时还应大力实施人才战略计划,建立更加合理、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为外来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人才以及高素质人才,改变流入人口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低下的局面,逐步提升吸纳高素质流动人口的能力,充分发挥省际流动人口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建立健全区域内人口流动的管理措施,积极组织协调和引导区域内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农村劳动力在区域内部的流动规模较小,仅占常住人口的0.86%,再加上人口流动分布得不均衡,大大影响了农村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各地区应不断加大对人口流动的组织和协调,合理调控人口流动的规模、积极引导人口流动的流向。在促进区内人口流动方面可以借鉴重庆市的做法,即逐步将在城镇具有相对稳定工作的农民工市民化,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大力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关于人口流动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可以采取政府部门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政府部门对于流向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可以给予一定补贴,降低他们的流动成本,对他们的流向给予一定的鼓励;另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对于流入人口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人口流入。

参考文献:

[1] 赵润田.欠发达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的双重影响及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2(11):169-173.

[2] 许召元,李善同.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38-51.

[3] 严  超,常志霄.中国省际劳动力迁移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1995-2005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11(6):19-29.

[4] 段平忠,刘传江.中国省际人口迁移对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1):60-67.

[5] 逯  进,朴明根.西部地区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演进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3):117-123.

[6] 王桂新,黄颖钰.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的经济发展:1995-2000[J].人口研究,2005(1):19-28.

[7] 段平忠,刘传江.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05(12):99-111.

[8] 赵翠红.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3):73-76.

[9] 杜小敏,陈建宝.人口迁移与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J].人口研究,2010(5):77-88.

[10] 李  东.人口流动与重庆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西北人口,2009(3):4-9.

[11] 马金龙,李  莉.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宁夏固原市为例[J].西北人口,2006(2):19-21.

[12] 刘美蓉,蔡果兰.民族自治区流动人口状况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分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81-84.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度
森林碳汇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大经贸(2016年11期)2017-01-06 21:39:07
我国民间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
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区位与其他因素
经济师(2016年11期)2016-12-15 13:33:20
甘肃省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探究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0:46:46
基于灰色层次分析法的舰艇卫星通信效能评估方法研究
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4期)2016-10-15 16:14:56
基于AHP灰色关联分析的企业电子商务信用评价研究
商(2016年25期)2016-07-29 21:07:14
湖南省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21期)2016-06-06 04:07:01
浅析经济开发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