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宇霞
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改革初探
◎黄宇霞
随着教育的发展,图书情报作用日益显现,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工作得到重视。本文从多个层面分析指出现阶段图书情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现有模式的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图书情报管理 存在问题 改进建议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发展教育在国家层面得到不断重视,全面提升高校教育和科研能力,创建高水平大学成为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由此,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图书情报工作是高校教学以及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已经由以往的“以藏为主”发展到“以用为主”。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分析高校图书情报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并指出改进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从整体层面来看,当前我国的图书情报工作主要由文化部、科技部以及教育部等中央部委多头管理和配置,过于强调纵向管理,图书情报管理部门间的横向交流缺乏,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较差,管理工作交叉和重复现象严重,影响整体作用的发挥。
2.从高校内部层面来看,学校图书馆和学院图书馆各自为政,各行其道,缺乏交流。各图书馆自成体系,单单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文献采编和收藏,形成多个藏书中心,严重影响业务交流和文献协调,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
3.从图书情报管理机构内部来看,仍是以行政分管为主,严重阻碍了图书情报部门业务自主权的发挥。由于管理层次较多,行政链较长,延长指令上传下达时间的同时,指令准确性也得不到保证,容易导致各一线部门相互推脱及工作不一致的情况出现。
4.从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水平来看,缺乏积极性,管理水平较差。长时期以来,受传统图书管理工作模式的影响,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工作往往被看作是一种低水平的整理文献,技术含量很低的辅助服务工作。招聘时,对新进人员学历要求较低,日常工作中,培训较少而且培训面局限于图书馆知识。从而导致管理效率低,管理方法单一以及服务效率低等现象。
5.经费不足现象比较明显。图书馆普遍被认为是高校的辅助服务部门,受学校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拨付较少,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图书价格不断上涨,图书采购规模不断减小。与此同时,现代化技术设备数量也跟不上需求。
1.设立统一的图书情报管理组织。各省市可以将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图书馆学会、情报学会以及各高校等相关组织进行合并,统一省级层面的图书情报管理组织,国家各部位均可以通过该组织进行图书情报工作管理。以省市为基本单位,把省内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统一纳入同一个网络中,由省级图书情报管理组织根据各高校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统筹安排各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收藏范围,这样就能在保证各馆特色的基础上,加强横向沟通,图书资源互通有无,优势互补。
2.明确高校内部图书情报管理机构隶属关系,突出一个图书中心。学校内部应弱化学院图书馆的收藏要求,突出学校图书馆的主体地位,学院图书馆隶属于学校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各学院教育及科研需求,统一制定图书及文献采购和收藏计划,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节约成本。
3.完善规章制度体系,加强现代化管理。首先,按照当前比较成熟的管理方法,统一制定一套图书情报管理标准,使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工作程序系统化、规范化以及高效化。其次,围绕各岗位要求,制定岗位工作说明,细化各岗位职责及权限,并有针对性地制定规章制度,督促职责得到切实执行。最后,对工作进行定额管理,根据工作的繁简程度及工作环境,制定合理的绩效管理办法,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4.培养专业的图书情报管理人才队伍。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图书情报工作的主要作用为导向,明确图书情报管理工作定位。其次,图书情报机构应在把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制定招聘计划和专业队伍终身教育规划,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同时,采用多方办学或者出国交流方式,培养图书管理专业人才。最后,针对现有图书馆员素质低的不足,开展定期以及多种形式的培训。
5.扩大收入来源,节约管理成本。首先,图书情报管理部门可以依托自身优势资源,提供有价值信息,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其次,节约日常开支,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专款专用,项目分清主次,集中资金解决重要项目。
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工作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已经历过很多年的改革实践,但在许多问题上的认识仍不完全一致,高校图书情报管理工作规范发展,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研究以及实践。
[1] 胡平.图书情报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2] 孙月琴.文献情报工作在知识创新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J].图书情报工作.1999(01).
[3] 蔡曙光.从信息管理走向知识管理—新时期图书馆社会职能发挥的必由之路[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05).
[4] 郭淑芳.图书情报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服务模式—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J].兰州学刊.2004(05).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图书馆)
(责任编辑 姜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