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杰
以传统文化角度浅谈老子的治国思想
◎张宇杰
老子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著有《道德经》一书,又名《老子》。其哲学思想广大精微,包罗万象,内容涵盖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方方面面。本文是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看老子的,试从何为无为,为何无为以及如何无为这一逻辑线索来分析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事实上,老子的这一宝贵的政治思想在当前仍可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它所蕴涵的人本理念和生命价值对我国当前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具有借鉴之义。
老子 道 无为而治
《老子》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在谈政治。其五千言从治身到治国,主要是讲给治国者即“圣人”所听,最著名的观点莫过于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如:汉初的政治统治思想便是“黄老无为”,便是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与民以时的政策,结束了自秦以来的暴乱统治,积攒国力,一度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李唐王朝的缔造者由于与老子同姓,更加主张和发挥“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提倡统治者应清心寡欲、戒奢从俭、宽刑简法、安抚百姓等。唐代著名大臣魏征就用“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辅佐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盛世景象的出现,都会有“无为而治”的身影,它显示了中国古代开明统治者的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三十七章)“道”是老子哲学当中的最高范畴,是万事万物的本体。万物皆由道产生,依道而行,因此道的自然无为落实在政治层面上来,就是“无为而治”。在老子生活的春秋年代,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礼崩乐坏,天下动乱,战争频发。政治上的动荡不安,使得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无以聊生。正是面对这样一个政治局面,老子真对当时的统治者提出了“无为”的思想,这是“无为而治”思想产生的重要背景。“无为”是相对于“有为”而言的。“有为”,即有所作为,像诸子百家当中:儒家所极力倡导的恢复西周时期的仁爱和平的礼乐制度,墨家所提倡的兼爱非攻、行侠仗义,以及法家所拥护的君主集权、严刑峻法、赏罚分明等等,都是“有为”的体现。而老子所提出的“无为”,作者认为其意义更在“治本而不在治标”,它体现了更具人性化的合理的执政理念,是治愈乱世伤口的救世良方。“无为”思想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依照老子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来看,包含何为“无为”,为何“无为”和如何“无为”三个维度来阐释“无为”思想。老子的这一宝贵思想在当前中国的执政理念当中仍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它所蕴涵的人本理念和生命价值对我国当前的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之义。
一方面,对于小国而言,老子提供“小国寡民”的自处之道,以自给自足、具有足够防卫性能力为原则。另一方面,老子的治国理论更多是为大国设计的。老子说:“以静为下。”“治大国如烹小鲜”,即治理大国就如同煎小鱼一样,如果常常翻动(有为)小鱼就破损了。老子所说“圣人”通常可以理解为统治者、领导人,“圣人无
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圣人在位,应该收敛自己的主观成见与意欲,使人心思化归浑朴,百姓都将目光投注于他们的耳目,圣人应该像孩童般来看待百姓,这是身为国家领导应有的胸襟。当前“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种执政为民的理念正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具体体现。这正是“无为”之要,老子一书中多次强调了这一理念,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2]也就是说,老子对统治者的要求是无私无欲,并且要时刻保持着这种状态,即所谓“为无为”、“欲不欲”,以追求“无为”为自己的“有为”,以追求“不欲”为自己的欲望。这其实就是人效法道,或者说是与道同体,即“德”的伟大之处。不支配、干涉而顺应万物的自然,所以能够得到万物的尊敬。以此就可避免统治者强加设施,施以妄为,而祸乱百姓了。诚如陈鼓应教授所说:“老子的无为主要是想消解统治者对百姓过多的控制与干涉,给百姓以更多的生存空间,以使社会恢复并保持和谐与秩序。”[3]因而“无为而治”的精髓还在于,统治者辅助人民,给予而不索取,绝不骚扰百姓,要赋予社会生活充足的生机和活力,并且充分信赖其自我调节的能力。所以统治者要“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第三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第七十七章)即不要总想着以智取巧去控制、干预老百姓,这样会越治越乱。“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因此,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干,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4]此外,无为的目的是为治世,“无为而治”所要达到的理想的政治效果被老子誉为“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世代,是人民只是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而不知道他在作用;其次,人民亲近他而赞美他;再其次的,人民畏惧他;更其次的,人民轻侮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悠然而不轻于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是这样。就是说最理想的政治形态是“功成事遂人间事,百姓皆谓我自然”,在浑然不觉之中,统治者已将政事有条不紊的完成。这好比肺之于人体,人平常呼吸顺畅是感觉不到肺的存在,当你感觉到它替你工作,说明你的肺已经生病了,它不再与你为一体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如果国家领导人不以百姓心为心,反而背离人民,以智取巧,损人利己,对百姓施以苛行虐政,必然失败,不得长久。
以上论述,也充分显示了老子“无为”思想中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即统治者应宅心仁厚,以天下苍生为念,每个人都幸福,天下才能幸福。天下之乱在于人心丧乱,人心如被欲望所驱使,则毫无道义可言。民贵而君轻,民处上君为下,小国居于上流大国居于下流。老子反对恃强凌弱,以大欺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者应注重百姓的所思所想,而收敛自己的私欲,这样才可长久,这是合于道德的极高的统治技巧。因此,“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是“无为而治”思想的合理内核。
相比儒家而言,孔子多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的为臣之礼,而老子所谈政治的对象却都为治身、爱民、寡欲的为君之道。老子深刻地指出君主权力运用得当,可以服务人群,但权力容易使人傲慢,傲慢则易失去人类的同情心,而做出种种损人利己或害人害己的事端。老子“无为”的学说便是针对权力之专横、滥用而提出的。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以上这段话充分反映了老子为何要“无为”的思想,或“无为”有何好处。老子将国家的统治阶层与被统治的百姓看成是一对很敏感很微妙的矛盾体,这种官民矛盾的需要用微妙的方法来调和与转换,具体来说,老子主张要以“以静制动”和“以柔克刚”。
以静制动,表现为统治者要:“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第十六章)万物静观皆自得,这是一种因人制宜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只有“静”方能寻求规律,遵循规律,避免凶灾;以柔克刚的道理在于:“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老子认为,刚强容易折断,柔弱可以保全,强加把持容易失去,顺应自然反而会赢得爱戴,这也是源于世情的多元与复杂,所以说圣人要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因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三章)
老子的思想诸多得益于自然,但老子又不限于自然,不是纯自然哲学。老子总是用深刻自然之理来反观人们政治生活当中的种种错误,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本不该如此,这体现了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强烈反差,反映了天道的大公和人类的残酷。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第七十七章)这也是明白道理的圣人为何要除私去欲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要用“静”和“柔”的办法来对待百姓呢?老子也讲得很清楚:首先,可以让统治者出于“不争”的境地,即类似于儒家的“仁者无敌”:“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其次,是老百姓本身是不畏惧统治者的,甚至是不怕死的,“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第七十二章)
所以,最为稳定和谐的政治形态就是,“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五十八章)政治宽厚,人民就淳朴;政治严苛,人民就狡狡黠,此乃治理名言。老子总是从长远的角度和根本的利害关系来为统治者考量的,这种说法虽然有些难听,却是苦口良药,因为它符合天道,“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二十三章)
无为也是生命的家园。“无为”之道也体现了重视生命、真爱生命的本真价值。减少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降低自己的欲望,恢复率真的自我,从本性具足的自我心灵中寻找圆融的智慧 ,从哲学意义上讲这才是生命的真谛。[5]
如上所述,“无为而治”的思想除了是让统治者清心寡欲,反观内省,勤于治身以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寓意和可操作性,对于这一点老子是没有说透的,而从后来的文献记载当中来看,如《慎子》《管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以及《史记》等,对于“无为”政治的思想的具体实现有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
如《慎子》中《因循》一篇,就明确提出了“因应之道”的概念来阐发“无为”思想,即因循自然的法则来回应百姓的需要;《管子》也进一步说明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不要政府,而是要求政府要尊重社会生活,民间百姓的风俗习惯,顺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来加以制度的调整。《淮南子》中也强调不要用一地之礼俗强迫其他之地的礼俗,不管中央还是地方皆有各自之礼,要尊重地方文化的多元性。无为思想的逐步兴起,一直到秦亡汉初,真正地上升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不论是当时统治者如汉文帝、窦太后、汉景帝,还是当时有名的大臣如曹参、韩安国、郑当时、汲黯皆受黄老无为的影响。他们吸取了暴秦政府强加干预的败政教训。总结出不要虚伪巧智,舍弃礼制浮华,取用道德厚实,使天下安定兴旺的无为之法。并放手让地方的精英去处理地方的事务,少干预甚至不干预市民生活,抓大放小,结果天下大治。这反映了“无为政治”真正抓住了当时的国家统治弊端,从根本上扭转了国家衰弱的局面,得到了百姓的称赞,因此这种改革对当时来说确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所以这样来理解“无为”其实是“有为”,即君无为而臣需有为,上放权而下施展活力。[6]
此外,真正实行“无为”,还需靠“法治”,即以法治国,这一点在学术界已经有人分析过,《韩非子》当中就有《喻老》《解老》的记载,而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司马迁《史记》当中就将老子和韩非合为一传,认为他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就有“道生法”一说,老子的思想体系大体可分为本体和方法,“道”就是本体,是根本性的不变的;“术”便是方法,是灵活性的可变的,正所谓“道体术用”。韩非子认为,以往的礼治、乐治还是人治皆靠不住的,老子“无为”的实现就是要靠“法治”,以“法”来取代“人”就可以真正实现“无为”了,这样就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当然,在今天看来韩非子的“法”也是为了维护统治阶层利益而言,并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所以它并不是真正的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以法治国”。法治所代表的精神,韩非子精炼地总结出了“法莫如显,使民知之”、“法不阿贵,绳不扰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重要原则。[7]从这一角度来看,“法治”就将“无为”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它针对的所有人,制度要比人可靠得多,所以统治者就真的能够做到“无为”了。
综上所述,“无为而治”是一种积极的治国安民之道,是一个立意宏大的政治理念,老子通过对“天道”的深刻体悟,得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总规律,相对于“有为”的方法另辟蹊径,独具慧眼地提出了人应该效法天道的“无为”。“无为”是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思想贯穿于老子五千言之中,它能够很好地调和官民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使之和谐共融。老子这一宝贵思想所体现的重视生命,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我国当前的执政理念中仍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它无疑是中华民族智慧花园中的一簇奇葩。
[1]周剑林.老子政治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24-29.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03:60-84.(文章所引《老子》原文皆采用于此书校本)
[3]陈鼓应.道家的人文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北京,2011:15.
[4]钱莹 .老子的“无为”与实现自我和谐[J].新东方,2007(11):53.
[5]王家传.无为是生命的家园——有为主义时代背景下对老子生命观的反思[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5):103.
[6]赵晓培.老子“无为"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齐鲁学刊,2012(4):29—30.
[7]易中天.易中天文集第十四卷先秦诸子百家争鸣[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281-283.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