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郑 杰
用公益活动“吸”住优质读者
——以《千山晚报》相关活动为例
□ 文/郑 杰
传统媒体要想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继续生存发展,坚守自己的优势特长很关键。本文作者认为,扛起公益大旗,再借力新媒体平台优势扩大影响,仍是报纸维持品牌形象、提升竞争力的不错选择。
公益活动 千山晚报 公益报道 纸媒
2011年秋,鞍山大白菜丰收,价格比上一年低了一半,但因市场供应充足,仍有许多菜农因菜卖不出去而发愁,有的因为卖菜所得不抵人工成本,索性任其烂在地里。《千山晚报》联合铁东区工商联向各企业发出倡议,伸手帮助菜农卖菜。
在《千山晚报》强势策划下,连续一周时间,鞍山各城区的爱心民企、个体老板及爱心人士,购买了近10万公斤“爱心白菜”,并由晚报出面赠送给了四城区2000多户贫困居民。这次公益活动既帮助菜农解决了实际困难,又给城区贫困居民送去了温暖,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许。
二十年来,《千山晚报》每年都要做几十项公益活动,由此聚集了可观的人气,有效地提升了影响力,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目前媒体有些新闻线索仍靠读者提供,而求助类的线索则占了有效线索的大部分。求助类的线索最考验的就是媒体的责任感,多承担社会责任,多为需要救助的百姓解决实际难题,才是媒体对社会做出的最好贡献,而做公益活动,正是帮助百姓排忧解难的最好方式,是媒体责任感的具体化。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媒体,每逢大事敢担当,早已成为了《千山晚报》编采人员的习惯动作。鞍山的读者也早已习惯了晚报这种风格,每遇重大事件,会第一时间翻开晚报,每遇到晚报组织的公益活动,读者会第一时间表示要积极参与。抗击非典、关注汶川大地震、聚焦罕见暴风雪、应对岫岩洪涝灾害……关于这些重大事件引发的公益活动,晚报总是报道得最详细,策划得最及时,让《千山晚报》与钢都的父老兄弟因为一次次的爱心公益活动而紧紧相依在一起,携手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
媒体适时地推出百姓喜欢的诸如“助贫”“感恩”“温情”和“安全”等主题鲜明的公益活动,受众乐意参与其中并以此为乐。反过来,只有不断地扩大公益活动的参与群体,拓展公益活动的深度与广度,才能让媒体的公益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2011年,在鞍山做生意的文雪梅到贵州省瓮安县探亲,意外发现那里的贫困山区孩子衣服都是破的,回鞍山后她便组织亲朋好友捐了许多衣服。《千山晚报》对她的爱心行动做了报道,接着便以报社的名义组织策划了“捐一件衣服 寄一份温暖”公益活动。几天后,满含鞍山市民真情的37箱衣服寄到瓮安县。
2001年,《为筹大学费用 他要卖血》的报道把鞍山三中当年的毕业生陈雷带进了读者视线。报道见诸报端后,几天内陈雷便收到捐款1.9万元。随后,《千山晚报》发挥媒体优势,主动与市慈善总会联系,多轮协商沟通后,于当月与市慈善总会携手,正式启动救助寒门学子计划,当年就帮助18名贫困学生走进大学校门。
第二年,市民政局又与《千山晚报》联手,“福彩·晚报助学基金”正式启动。10万元启动资金先期注入,并立即投入使用。此后每一年,《千山晚报》都会汇集爱心,把一些寒门学子送进大学。
公益活动如何利用借助新媒体这一强劲“东风”,使传播渠道更丰富,传播速度更快,受众面更广,影响力更大,从而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2012年,《千山晚报》推出《拾荒夫妇拣俩弃婴当宝养》系列报道。赵玉斌夫妇是安徽人,来鞍山近20年。两人一直靠收废品为生,家里有个患严重脑瘫的女儿,生活十分艰难,可他们却把先后捡来的一男一女两个弃婴当作亲生骨肉一样抚养。
报道见报后,为扩大影响,《千山晚报》还利用官方微博发布消息。许多人在微博里留言,更多人开始转发。多媒体的报道引起央视的关注,这对朴实善良的夫妇的事迹在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等栏目滚动播出,走进了全国人民的视线。
此后,社会各界齐心协力,赵玉斌夫妻收养的残疾儿子大强得到继续治疗,并找一份新工作,女儿月月也背上书包走进了幼儿园。
(作者单位:鞍山日报社)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