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藏族雕塑艺术研究
◎王 晶
雕塑与雕塑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政治背景和文化积淀之上的。藏族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煅造了藏族雕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藏族人民勇敢、顽强、坚韧民族性格,孕育出独特个性的雕塑艺术。本文从藏族雕塑艺术发展的阶段、藏族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藏族雕塑艺术的功能等多方面详细描述了藏族雕塑艺术发展,旨在抛砖引玉,以求金言。
藏族 雕塑艺术 研究
藏族雕塑艺术不仅是当地人民群众长期以来赖以抒发情感、协调关系、丰富生活、寄托希望的一种特殊载体,更重要的是其蕴涵着当地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精神和情感,对藏族的独特个性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研究者对藏族雕塑艺术作了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和探讨,但就藏族雕塑发展要求来看,这些理论成果无论在研究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还不足以为藏族雕塑的发展提供保证和指导。在研究广度上,许多研究仅仅是对藏族雕塑的一般意义的研究,而对其发展趋势、外来文化渗透等研究较少,一些研究仅仅局限于对雕塑艺术的表象研究,对于雕塑艺术的内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研究不足。
1.吐蕃时期各种艺术流派并存阶段
这一个时期松赞干布实行了文化开放政策,能容纳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思想和文化;因此各个形态文化艺术大量地涌入了吐蕃社会。中原地区和印度地区相对文化涌入是最多的。由此也就造成了印度佛教文化和汉传文化与吐蕃社会文化激烈的碰撞,都试图争夺吐蕃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主宰权。针对藏族雕塑艺术而言,著名的桑耶寺就是处于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在雕塑艺术作品中,吐蕃传统特色和外来地区艺术风格相互交融,呈现出了层次感强、艺术意识复杂的特征;多形式艺术风格存在,为藏族雕塑艺术发展赋予了强大动力。
2.雕塑艺术逐步形成阶段
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在吐蕃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中取得了霸主地位,佛教文化由此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这个时期的雕塑开始从各个文化融合的状态,转变成以西藏传统雕塑和“变异性”印度艺术为主特征。对托林寺、古格遗址存留的雕塑的考证我们发现,波罗艺术和克什米尔艺术渗透力强,雕塑所呈现出来的美学特征逐渐显露。
3.雕塑全面成熟阶段
藏族封建经济文化在这一个时期同时处于上升势态,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封建主开始培养各自的势力,尤其是在教派领域的争夺尤为激烈,广修寺院成了最明显的特征。由此藏族艺术家也创作出了与藏传佛教密切相关的大量精美作品;其特征定格在古朴、粗犷、深邃、丰满意蕴上,外在形态的表现也呈现出了神形兼备,观赏性艺术性呈现出的成熟阶段明显的特征。
4.雕塑艺术的后期发展阶段
十六世纪以后,由于藏传佛教的发展,神秘化与世俗化相互交融,呈现出跨越层次神秘色彩,由此雕塑风格外部也更加注重装饰性,逐渐显露出繁褥和华丽,而手法上更讲求细腻。在风格造型上与成熟阶段相比较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装饰艺术,其极具豪华和精雕细琢,令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
1.历史悠久性
西藏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该地区活动。西藏的雕塑艺术也源远流长,昌都卡若新石器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历史文化遗存中都可看出。在考古中发现史前时期前后的雕塑现存数量并不多,大部分造型都是以动物为主,这与佛教传入前,与古老苯教的图腾崇拜和高原游牧文化有很大的关联。人们在大自然环境生存斗争中,鼠、牛、虎、兔、龙、蛇、马、猴、鸡、狗、猪等生肖成为了人们喜爱的,也许正是藏族雕塑艺术的根源。在吐蕃时期,藏族雕塑艺术由于生产活动的兴盛而加速了发展。据藏文史籍《历史大全》所记述,在当时高原先民已经开始创制习武的工具,促使该民族雕塑得以初步的形成。同时在《新唐书·吐蕃传》的记载中,反映当时西藏有不少的雕塑佳作以礼品的形式送给了当时的唐朝皇帝。如公元657年吐蕃赞普就向唐太宗赠送了马、骆驼、狮子、羊等金质雕塑。
2.原始传承性
藏族雕塑艺术与其生产、生活、生存息息相关,每一个传统雕塑项目都是其生产、生活文化的写真。就雕塑和雕塑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而言,主要与人的因素密切相关。但是,由于藏族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极为闭塞,加之古代文化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生活在藏族地区的一般民众识字不多,甚至很多是文盲,这就使得藏族雕塑艺术难以通过文字的形式继承和传播,而多是以口授身传的方法进行继承和传播,这种文化承继方法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也正是这种特有的传承方式,使得藏族雕塑艺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原始性。
3.民族宗教性
藏族传统雕塑都与宗教有关。考古发现的史前时期前后的雕塑为数不多,大部分都是动物造型,与佛教传入前古老的本教图腾崇拜和高原游牧文化有关。比如,“墨都”节运用的诸多雕塑,都是围绕向神灵或祖先的祭祀而展开的。在节日的准备阶段,人们或杀祭牛,或杀祭羊,所用的祭祀器具雕像通常要由妇女背到祭祀地点;在节日的一开始,由本教巫师进行诵经,人们伴随着诵经宰杀祭牛或祭羊,并把所宰杀的羊牛肉均分给大家;之后,参加活动的人们涌向寺庙,在高大神灵塑像前集体跳起“墨都”舞蹈;舞蹈结束后,集体活动又开始变为一家一户的活动,墨都舞队走向有灾有难的家庭,帮助他们镇邪驱魔、祈祷祝福,每家每户都有祭拜的佛,整个“墨都”活动都充满了一种浓郁的宗教色彩。
1.人文教化功能
藏族雕塑与藏族传统文化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它是人们追求平安生产、身体健康的一种文化,它对促进人与自然的斗争中起着内在的根本作用。藏族雕塑的本质就是美好愿望的体现,冥想、祈祷等都是面对雕塑而立。这点我们可以从藏族雕塑与宗教的关系看出。在吐蕃社会,藏族地区的文化传播都是通过寺院教育开展的。在古代寺院教育中,还开设有一定的雕塑课程。在一些历史遗存里,我们可以看到宝伞、金鱼、宝瓶、莲花、右旋白螺、吉祥结、胜利幢、金轮等有关内容。有的寺院中还专门收罗年长人士教授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喜金刚、三界尊胜明王、普贤菩萨、金刚手菩萨、文殊菩萨、除障盖菩萨、不动明王的雕塑技巧。这些都说明,当时人们虽然没有认识或完全认识雕塑的价值和功能,但其对雕塑的重视和推崇,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对人性的解放和人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就民间而言,藏族雕塑艺术的教化功能,对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人们往往运用雕塑这一手段来达到其某种目的,如运用佛雕塑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利用雕塑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等,在此过程中,藏族雕塑艺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藏族人民豪迈、坚韧、顽强的民族性格。
2.传承功能
传统雕塑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显现。在藏族雕塑艺术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传播中,都集中体现了藏族的文化特质和民族精神。藏族雕塑艺术与宗教祭祀活动常常相伴而行,在传统庙会和宗教活动的同时,使参与活动的人们感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导人们了解和遵循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实现了藏族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
3.团结凝聚功能
藏族雕塑艺术反映了少数民族的人文理念和价值取向,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藏族雕塑本身来看,雕塑艺术促进了本民族的团结与和谐。藏族传统民俗活动为社会各阶层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空间,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不论是文人将士还是僧侣隐士,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少年儿童,他们都能在参与中获得快乐和满足。同时,藏族传统雕塑不仅仅满足了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雕塑艺术下的意识形态促进了人性的解放,使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发挥。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愈加清醒地认识到雕塑艺术的价值和功能,团结凝聚功能在群体膜拜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藏族雕塑艺术凝聚着各民族世代相传的深层文化基因,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与艺术价值,具有历史学、艺术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及文学等方面特殊的价值,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积极意义。由于许多藏族雕塑艺术大都生存于民间,往往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很难走出去,难以形成良性发展模式。因此,藏族自治州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为契机,加强对藏族雕塑艺术的搜集与挖掘,为弘扬民族雕塑文化传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侯军,雕文塑字——雕塑艺术语言的当代性初探[J]. 雕塑.2001(S1)
[2] 孙岳龙,西辽河流域原始雕塑与雕刻的审美价值初探[J]. 内蒙古艺术.2006(02)
[3] 刘成章,浅析雕塑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4] 白·巴干,论雕塑的民族性和现代性[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6(01)
[5] 刘成章,从中国古代雕塑的绘画性欣赏中国古代雕塑[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冯雪峰)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年基金课题《民族雕塑融入高校课堂方法探索——以藏羌雕塑为例》,课题编号:ASC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