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论刘震云小说对当代人生存困境的揭示
——社会科学方法论对文本的重新解读
◎张 静
作为新写实小说的先锋,刘震云的作品描写普通人庸俗繁琐的生活,反映当代人挣扎而无奈的生活状况,真实再现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本文采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方法对其小说重新进行解读,主要通过社会实践论、社会矛盾论、社会主体论等三方面阐述揭示当代人生存困境。
实践 矛盾 主体 生存困境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的新写实小说,主要以刘震云、池莉、方方等作家为代表。其中刘震云以其小说的独特性跃居于文坛。刘震云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创作出一系列市民和官场小说,呼应了广大读者的感受和情绪。其作品致力于描写和反映生活庸常凡俗的一面,将一切崇高、理想、浪漫和诗意的东西清除出去,进行“生活的还原”,表现“生活的原生态”,描绘生活的底色和本相,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盘托出,展示了生活的真实。本文试图用社会科学方法论重新解读其作品,希望可以从全新的视角去解读文学作品。
刘震云在《一地鸡毛》《单位》中着重表现当时当地当事者的心态与生命体验,较少展示他们与外界的大背景、大环境的必然交往与联系,故事框架相对封闭,无非是一个小团体一个小机关,一对年轻的夫妇,一个平淡的日子。由几块豆腐、孩子入托、上班乘车、偷水用等日常琐事构成的《一地鸡毛》是每个人都生活在其中的需要处处设防、处处小心的《单位》。《单位》中所展示的一群普通的公务员,这些人民公仆为了改变个人的待遇,互相算计,尔虞我诈。“单位”是政府行政机构、企事业部门的符号代码,题目寓意涵盖范围极广,它是一个人工作或生产劳动的场所,工资、提职、住房、调动、结婚、生孩子与老死丧葬一切它都管,简直是独特生存环境的小社会,决定一个人的终生命运。在单位里的小林有的是才华,没有职务,产生了等级差别,自己倒也能安然处之.但是分不上套房,老婆大有意见,因而产生了家庭矛盾。他由此悟出“钱、房子、吃饭、睡觉、撒尿拉屎,一切的一切”,全看个人“在单位混得如何”,而要想“混”得好,必须遵从“单位”中的既定法则。从此以后在单位里,他改过自新,委屈求全,巴结逢迎,想方设法投机钻营,积极要求上进。生活教育小林,现实改造小林。这就是当今现实生活之中人的生活困窘、精神追求及其在这种生活困窘中的迷茫、消失,这个“实”是具有代表性的。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刘震云小说真实再现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看其繁琐却深刻揭示当今社会中权力对人的压抑,从而造成人们生活困窘。刘震云深入生活积极了解社会现实,贴近人们生活本相,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总结生活经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代人生存困境,以告诫人们怎样才能积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繁琐与无奈。任何理论的形成、任何经验的总结都是基于社会实践,而客观世界又总是变化发展的,人们在实践中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永无止境。刘震云也正是基于这个实践原则进行着自己的创作,为我们展示当今社会真实现状。
小说由人物、情节、环境等三部分构成,一部优秀的小说价值就在于体现人物在特殊的环境中所体现出的深刻内涵。刘震云的官场系列小说主要以小林等当代知识分子为代表。
小说里的人物决不仅仅是人物本身。老张、老孙、老何、女老乔、女小彭和男小林他们组成的是一个群体, 一个集结在最高权力机关的群体, 他们原本都属于知识界的精英阶层, 而后却改变了除私心之外的一切为已所独有的身心特点, 共同结成了这样一个生存圈——消解生存激情, 认同生存现状,安于凡俗生活。小林就是在走进这个生存圈之后被同化了。作品中的小林和其老婆两个人都是大学毕业生,对生活有过美好的憧憬。刚到单位时也很有个性,曾公开对劝他写入党申请书的人说“目前我对贵党还不感兴趣”。但三年以后小林就“悔悟”了。要提职加薪就得入党,于是小林开始上班积极表现,主动找党员谈心,还学会给领导送礼,甚至帮领导家刷马桶。小林这种变化的背后,隐藏着强大的外在因素。小林从纯朴、有理想的大学生变成了一个被关系、环境捉弄的小职员,逐渐走向世俗与功利。小林“成熟”的过程就是关系哲学对小林不断浸淫和吞噬的过程,也是小林逐渐丧失自我,失去自我本真面目的过程。人的理想的破灭,尊严的丧失,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人的沉沦,逐渐丧失了主体性。故事的结尾, 小林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睡觉, 上边盖着一堆鸡毛, 下面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 柔软舒服, 度年如日。”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沉沦了,沉沦到他不再是一个“人”。
切己的家庭琐事由此引发的争吵是婚后生活面临的另一个新的危险来源。刘震云在《一地鸡毛》中把婚后生活的琐事对小林与小李的爱情影响淋漓尽致地进行描写。琐事是琐碎而卑俗的,种种琐事构成了生活本身。人进入了生活本身,也就离不开琐事的纠缠。“生活是严峻的,那严峻不是要你去上刀山下火海,上刀山下火海并不严峻。严峻的是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热恋中的爱就像熊熊燃烧的一把火,只是爱情生活中的一种非常态形式。走过了热恋阶段的爱是渐渐冷却下来的活火山,它慢慢消退了冲决一切超越一切的威力。生活的琐事伸展开无数个触角趋近这热恋后的家庭的爱,慢慢相互渗透融合形成诸多隔阂,侵蚀着这热恋后所形成的牢不可破的家庭的爱。
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大系统,社会的诸系统之间、系统的诸要素之间呈现出复杂的矛盾关系。社会处处充满矛盾,矛盾无处不在。小林怀着对社会的无限憧憬走出大学的象牙塔,当他正准备美好理想奋斗的时候,却发现这个社会不像他想象的那样,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他不知所措。由于生活的环境,他逐渐由崇高走向世俗,矛盾转化。也许他曾困惑于这个矛盾生存圈中,但是最终他又不得不低头于这个生存圈。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生活,小林都在努力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房子对于入党不屑一顾的他积极要入党;为了孩子上更好的幼儿园不惜巴结领导,做了好多他曾经多么不愿意做的事,就这样一个有着崇高理想清高的人逐渐走向世俗。人类生活是一个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在小林身上,属他曾经的对社会的崇高认识最终消解。
刘震云以自己生活过的故乡为底色,站在底层人物的立场上,从人性的角度注视芸芸众生的群像。他用两套笔墨来看待不同身份的人,对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命运遭际的关怀;对处于社会中的强势群体的无比憎恨,毫不留情揭开他们虚伪的面纱,视他们的生命为草芥。其小说再现现实生活中人的琐碎生活,从而展现当代人的生存困境。
刘震云的小说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寻求导致其生存困境的原因:体制之催迫、欲望之恶果、存在之本然。他眼光独特,其小说生动揭示出权力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权力如何激发起人们的占有欲,进而一步步觊觎乃至成功攫取。其小说又重在揭示卑微的小人物是如何无望地受权力挤压,沦丧自我。其笔下身份地位卑微渺小的普通百姓不仅受权力的挤压成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群体,更可悲的是他们还自觉不自觉地屈从于权力,甘愿受权力奴役和压迫,成为其“奴隶”。尽管在他们当中也有人像小林那样在权力的漩涡中追逐与挣扎过,但最终都落入两难境地。每个人内心都充满欲望,也许人们不想有过多的欲望,但是严酷的竞争又使人们不得不活得很累。人们不停地占有、攀比、竞争,无非是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有得必有失。财富、事业、名声得到了,自由却失去了,甚至我们孜孜以求的幸福也失去了。所以当代人的生活就是在欲望的纵容下变得愈来愈复杂,愈来愈艰难。英国著名学者伯特兰·罗素曾说:“人类最大的、最主要的欲望是权力欲和荣誉欲。”权力欲和荣誉欲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驱动人们不断进取,也往往使人们陷人互相争斗甚至互相残杀之中。
社会过程是通过社会历史主体的活动来实现的。研究社会过程,必须要研究社会历史主体的作用,把“现实的人”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生存状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尺度,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刘震云小说重在剖析当代人生存困境,再现真实。作为社会过程的主体,深刻展现人在社会这个复杂的大系统中的发展变化,揭示社会真理。
本文用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方法重新对当代新写实小说的先锋刘震云的作品进行文本解读,主要从社会实践论、社会矛盾论、社会主体论等三方面分析其作品中展示的当代人生存困境,体现其小说的独特价值。刘震云的小说不仅仅具有文学的审美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文学史价值。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