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大千世界”新视野“质量提升”深内涵——单霁翔著“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二书读后感言

2014-12-05 12:38:54
建筑设计管理 2014年11期
关键词:单霁翔大千世界博物馆

金 磊

2014年5月18日的“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该主题的含义在于它强调博物馆应是根植于现在、保存与沟通过去的鲜活机构,不仅将全世界各地的观众、隔代人与他们的文化紧密相连,更在于要让现在和未来人更好的理解文化遗产传承的根源。围绕该主题,国际博协至少22个专业委员会还针对自身特点精心设计了各自的活动,如国际城市博物馆藏品与活动委员会(CAMOC)拟研究“工业遗产、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博物馆”议题;建筑与博物馆技术专业国际委员会(ICAMT)希望通过研究“在历史之巅——遗址博物馆”,发现活态化历史记忆的机遇和挑战;英联邦博物馆协会(CAM)主题是“将博物馆带到街道上”。由此可见,在博物馆宏大主题下已辐射出的丰富多彩的议题。2014年2月26日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开创者朱启钤(1872-1964)辞世50周年纪念日,建筑文化考察组一行来到东城区赵堂子胡同参观,朱启钤百年前对文化遗产的“眼力”,让我们在敬重这赵堂子胡同3号的建筑时,更多了些许联想:这里当年曾经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办公室,但今日故居现状令人悲哀,传承数千载中国传统建筑和其代表的胡同文化,已处在当代商业开发的强大挤压下,这哪里是文保单位,有谁还知道朱启钤,这分明已成为蜗居着几十户人家的“贫民窟”。我们不敢想,朱启钤和梁思成、刘敦桢等人若在天有眼,他们会怎样的悲伤至极!

据此,我在阅读单霁翔院长于三年内连续推出“广义博物馆”姊妹篇时,心情格外沉重和异样。北京,已丢失“乡愁”的北京哪还有博物馆的模样?大千世界在哪?朱桂老,一位20世纪出现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舵手”级人物,本应拥有博物馆般的故居,何以如此这般,在这里还怎么谈“质量提升”?单霁翔著“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二书,即《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天津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2011年2月51.2万字)和《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天津大学出版社第一版 2014年1月56.6万字),恰恰从文化传承的不同大思路入手,在将文化元素注入城市发展肌体时,也用文化基因决定城市特质并给出高质量发展建言。

1 广义博物馆:展示“大千世界”的新视野

2011年4月25日笔者和首都博物馆郝东晨馆长主持了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关于广义博物馆的思考》出版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博物馆馆长及文博大家谈了对该书的阅读体会,其有价值的观点集中表现在:单霁翔的书号召要从博物馆出发,归回社会;该书实质上是讲述如何面向国民普及文化遗产知识,完成从文化殿堂到大众课堂的过程;博物馆是城市文化进步的积极力量,文化的传播有显性有隐性,但恰恰博物馆的作用可将二者相结合,影响大众及社会等。笔者在主持发言中将这本书的阅读给出了定位的三句话:这是一部以学者的方式开启文化遗产新方向并体现启蒙教育的书,这是一部以博物馆为载体传承中外城市文化演变理念的书;这是一部让业内外人士都可阅读、且有所发现、同时引发持续思考的书。2012年6月在《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总第6辑上,笔者撰写了“文化遗产学格局构建的学术根基—单霁翔博士文化遗产观点评介》,它纵论了单霁翔文化遗产著作系列(五书),将《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一书定位在启蒙教育之作,主要评价了该书的博物馆教育功能。今日从”大千世界“的新视野出发,我以为他精准定位的博物馆是“精神家园”“文化的绿洲”“知识的殿堂”“城市的客厅”“文明的窗口”,但更是唤起记忆与责任的文化“空间”。在世界博协的文献中,博物馆的定位是一个不追求盈利、为社会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它以研究、教育和赏析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博集、保存、研究、分析和传播。在英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博物馆迷在伦敦,一个人若不在家,肯定在去往博物馆的路上。可见,博物馆今天已是我们生活中不陌生也不遥远的事物,据统计全球202个国家共拥有超过5.5万家博物馆。博物馆的英文名称起源于拉丁文,从其词根可发现与缪斯的关联,而缪斯是希腊神话中的文艺保护神,所以博物馆从始至今就是为研究和从事文化艺术传承而开辟的特殊空间。托勒密一世在亚历山大城建起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博物馆(当时也是图书馆),如今凡有作品进入博物馆即意味着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单霁翔关于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视野观似乎在说:博物馆不单纯是陈列馆及展览中心,它一定是聚集城乡文明和时代魅力的基地,是一种社会价值的彰显和普照,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是一种可延伸的国家影响力。

单霁翔《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指出,从1905年实业家张骞创办第一座近代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起,博物馆事业走过了百年历程,其展示空间从馆舍到市区、从城市到乡村、从地上到地下、从国内到国外,已将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至于博物馆的重要范畴之中,创造出类型不同、地域不同的博物馆文化。若从“大千世界”的新视野出发,其现有类型发展极为丰富,有旧址型、遗址型、生态型、社区型、数字型,若从“设计的遗产”及传承设计师思想的视野看,中国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的是尚无一个真正意义的设计博物馆,这无论如何也是一个新学科、新领域乃至国家设计品牌对博物馆类型发展的新需求。在英国已将设计博物馆视为可放大成为城市乃至国家文化影响力的议题,仅伦敦可圈可点的实体设计博物馆即有艺术设计史博物馆(维多利亚及阿尔伯特博物馆即V&A)、面向年轻人的新颖博物馆(泰特美术馆)、有设计界“奥斯卡”权威地位的伦敦设计博物馆等。

2 广义博物馆:展示“质量提升”的深内涵

用批评之思做些审视并梳理,倡导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担当意识、忧患意识和戒惧之心,如通过城建与文保的“两难”抉择所凸显的真问题,畅言反思的研究视角,不仅在于提升建筑遗产保护各方的意识与观念,更在于开始为建筑遗产保护界引入学术批评的新风气。事实证明,一个行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毁人不倦”的批评家,无论中国还是外国,真正的科技与文化大家并非会在批评家的“打击”中毁灭,反倒会在刺耳声中,变得强大和更优秀。对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而言,批评是一种责任、批评是一种发现、批评是一种管理方式、批评更是一个提升素养的过程。对此,工程院院士程泰宁说:“飞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复杂多变的文化背景等构成了研究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战略所必须面对的现实语境。理想与困惑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明确的目标与严重滞后的理论和制度建设使我们得出结论:价值判断失衡、跨文化对话失语、体制和制度建设失范,已成为制约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承认迄今不少建筑师、规划师及文保专家回避谈理论,以发达国家规划设计的历程看,如果说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不重视自己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国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遗产保护工程很难摆脱当前的“乱象”,要走出文化“失语”态,找回自己并闯出新路将极其困难。

单霁翔的广义博物馆理念强调的第二个观点是“质量提升”,无疑只有做深文化才能实现该愿景,因此需要从文化地理学上思考文化的源流及特征。物质文化是在物质产品中融有意识文化的要素。建筑与园林等物质产品都有文化内涵,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意识文化的载体,如中西建筑在平面布局上有明显差别,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是外实内虚,西方建筑则是外虚内实,实指房屋和围墙等建筑物,虚指庭院和绿地没有建筑物的开敞空间。欧洲建筑物在中央、绿地在四周,外虚内实。上至皇宫,下至民居,均没有严密的围墙,私家绿地和整座城市的绿地融成同一景观,体现开放与共享性,居民尤其喜欢在窗台、门旁栽置花木。中国建筑的外实内虚具有封闭性和内向性,体现开放和共享性,走进胡同,看到的是很少窗户的四合院的墙,庭院虚体被墙和房子包围着。而中西园林:中国园林遵守宛自天开原则,西方园林突出人的力量;中国园林强调依山傍水,西方园林一般以建筑为主;中国园林求曲忌直,西方园林圆直平展;中国园林重观赏,而西方园林重休憩和娱乐。从地理学上看,中国文化复杂性有明显差异: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青藏高原等。在南北地域差异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地域差异尤应关注。优秀的文化,好似天空中的氧气,自然界的春雨,飘飘洒洒,润物无声。历史地看,国人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催逼下才“睁开眼睛看世界”,具有启蒙和现代意识,有了魏源那本作为“文化地理”的《海国图志》,才有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和他自己写的《原强》,中国近代意义上的“进化论”历史观才有了萌芽,于是有了陈旧与现代、进步与落后的变革、先锋、新潮等等文化发展的态势,中国地域文化特征意义上的演变为博物馆建设的质量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地域文化不同形成的特点正是“质量提升”的依据,从而对形成不同的纪念空间、纪念主题及遗址均有帮助。

单霁翔的《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一书全面归纳了国内博物馆发展的态势,同时深刻地表述:每一座城市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博物馆建设的质量才是博物馆事业的生命力所在。1993年国际博协前主席A.O.科纳雷告诫说:“我们不应为迎合公众对博物馆兴趣的增长而放弃研究和保管工作……无法设想一个没有扎实起码考证工作的博物馆可以从事知识传播活动。”全书第一章分别从国际及国内两大层面分析了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博物馆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的不同阶段……文艺复兴是近代博物馆产生的第一个推动力,博物馆学产生于17世纪的英国,是以一批博物馆藏品目录问世为代表,以博物馆志的出现为标志。”因此可以说,大英博物馆是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法国罗浮宫艺术博物馆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它成为许多国家博物馆的典范;而1870年建立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继美国史密森学会成立后又一大博物馆,它除了研究、收获、展示职能外,对公众的文化遗产教育广泛而深远。虽然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博物馆已有萌芽,最早见到博物馆的是福建人林箴,他曾在《西海纪游草》中论述了1874年在美国参观博物馆的感受,但中国最早出现关于博物馆的论著是康有为出访欧洲后写就的《意大利游记》一书。1905年以藏历史、美术和天产之物为主的南通博物苑正式创办,它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开辟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新纪元。如果说张骞早年创办大生纱厂等企业,旨在抵御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那么他倡办的南通博物苑则是为抵御列强文化占有的壮举。1925年,“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通过“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大纲”,在推荐董事和理事机构后,于10月10日在乾清门广场举行盛大的故宫博物院成立大会。至此,故宫博物院成为一所集历史建筑群与宫廷珍藏为一体的综合性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从国外到国内单霁翔在全面展示博物馆发展脉络后,分别从科学管理水平、馆舍建设质量、藏品保护环境、科学研究水准、展览陈列内涵、社会服务理念、文化传播功能、市场营销效果八个方面深化着“质量提升”的内涵,渗透并展现出对博物馆文化的炽热情怀。

单霁翔对博物馆馆舍建设质量的提升上用笔颇多,整个章节都充满对博物馆建筑文化精准的解读。他在分析博物馆建筑文化的时代进步及以大量个案为标志的博物馆建筑文化的创新实践后,归纳了有效改善博物馆基础建设与文化创作的十方面问题,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升;重领导意志,轻科学论证;重施工营造,轻使用要求;重重点项目,轻基层改善;重建设速度,轻功能保障;重馆舍规模,轻长远发展;重新奇造型,轻地方特色;重建筑工程,轻陈列展览;重硬件投入,轻管理支撑;重表面文章,轻人文精神。对此两院院士吴良镛认为,“博物馆建筑设计要能够表述历史背景、艺术表现和建筑造型等意图,在江宁织造博物馆设计时,前后经过六轮反复修改才开工建设。”博物馆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不在它的高度及体量,而在与能否在所处的环境中显示出独特的气质,判断博物馆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不是看建筑本身,而要看它真正能为城市、为公众的文化生活带来什么。据此,单霁翔还论述了博物馆建筑与历史责任、博物馆建筑与永恒价值、博物馆建筑与文化特征、博物馆建筑与科学精神、博物馆建筑与社会期待、博物馆建筑与生态环境、博物馆建筑与服务职能等重大理论命题。

再如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是确保该馆品质提升的要素。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成功与否,不仅体现在所获得的观众数量上和宣传报道数据上,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开展一系列服务和教育,把对历史的思考深度、对美的追求传递给公众,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今天的观众,不再满足于干巴巴地获取知识,他们喜欢听故事,希望从情节中读懂博物馆内涵。英国国家海滨博物馆的陈列展,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展品摆放与文字说明,而是通过新技术手段再现300年前工业革命时期威尔士人的生活,通过屏幕可感受踏在石板上的马蹄声,感受那些老街与老房的情景。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一段耐人寻味、脍炙人口的名言:“我听了,可忘了;我看了,记住了;我动手了,明白了!”这是对因人而异提升展陈质量多么好的解读呀!

初读单霁翔的“广义博物馆的思考”二书的百万文字,我仿佛步入了博物馆的学习之旅,不禁有种深层次的信仰,更感到精神的境界在空灵中显得高尚,这分明是一种展卷捧读后的标语和感言。如果说博物馆是一位学养深厚的“文化巨匠”,那我真的感到单霁翔的著述是一个求真务实的智慧之旅,其要义至少在于:单霁翔笔下的广义博物馆从历史学与文化学视角出发,发现了求索并践行悟道的路;单霁翔的广义博物馆之思,在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同时,找到了塑造文化城市的国家发展之径,因为博物馆的作用很远大,一为传承民族记忆,二为纪念并国民之教化。

猜你喜欢
单霁翔大千世界博物馆
单霁翔的再也不敢
中外文摘(2020年20期)2020-10-31 09:18:22
单霁翔的再也不敢
做人与处世(2020年9期)2020-06-29 07:38:28
博物馆
小太阳画报(2020年4期)2020-04-24 09:28:22
单霁翔:用“新”守护故宫
商周刊(2017年17期)2017-09-08 13:08:58
单霁翔:故宫“看门人”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4
大千世界
露天博物馆
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