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惠,丁玲莉,汪 玲,秦秀丽,朱振云
床边拍摄X线胸片是临床上常见的基本检查,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对疾病的预后判断有很大的价值[1],特别是重症监护室的新生儿病情危重,常合并胸腹部疾病,需要床边拍摄X线胸片辅助检查和诊断[2]。在拍摄前后位胸片时,要求两臂自然展开,四肢平放,去枕,摆正头颅[3]。但是,实际拍片过程中,新生儿常有自主或不自主的活动,造成照射时间延长或重复拍片,因此,体位的固定在新生儿拍片过程中至关重要。根据新生儿特殊的生理特点,我院新生儿科分别采用手足约束带法和关节棉带约束法对实施床边拍摄X线胸片的新生儿给予体位固定,结果应用关节棉带约束法固定体位优于手足约束带法,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选取本院新生儿科2012年4月—6月采用手足约束带法固定体位行床边拍摄X线胸片的新生儿设为传统组(519例),其中男269例,女250例,年龄5d~21d(9.0d±0.9 d);体重1.1kg~2.9kg(2.5kg±0.4kg);经外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定位者159例,新生儿肺炎291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69例。选取2012年8月—10月采用关节棉带约束法固定体位行床边拍摄X线胸片的新生儿设为改良组(532例),男273例,女259例,年龄6d~25d(10.0d±0.8d);体重1.2kg~3.1kg(2.5kg±0.2kg);PICC置管术后定位者163例,新生儿肺炎293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76例。两组新生儿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新生儿拍片前均接受经管护士的护理评估,两组新生儿拍片环境、设备及技术相同。排除因X线拍片机故障、曝光不足等影像技术因素所致需重新拍片的例数。其父母均被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拍片前的准备 ①拍片环境:在新生儿病区内的专用拍片室,备有可供急救使用的中心供氧、中心吸引装置及抢救车。调节室温24℃~26℃,远红外线辐射台设置温度为36.5℃,拍片前将IP(image plate,IP)板置于远红外线辐射台正中婴儿床单下预热。②拍片设备及技术:采用日本原产,型号为0.7U 163CS数字X线床边拍片机,性能检测合格。拍片者为在本院工作1年以上且有床边拍片经验的放射科技术员,对新生儿实施床边拍片。③体位固定工具准备:80cm×8cm医用绷带4条,关节约束棉带2条。关节约束棉带选择柔软全棉布料,双层缝制成长、短各1条。长关节约束棉带为170cm×8cm,居中150cm段填充真空棉,厚约1.2cm,使其在包绕新生儿头部时柔软且有一定的缓冲力,两端均填充真空棉,厚约0.5cm,扁平柔软,便于缠绕约束。短关节约束棉带为120cm×8cm,内垫真空棉,厚约0.5cm,扁平柔软,便于缠绕约束。
1.2.2 拍片时的体位固定
1.2.2.1 传统组 采用手足约束带法固定体位。护理人员将新生儿仰卧于远红外线辐射台正中,取备好的医用绷带打活结将新生儿四肢系好,使肢体不能脱出,但不影响血液循环[4],将绷带另一端系在红外线辐射台床沿,确认拍片环境符合要求、拍片设备及技术完好备用时,去包被,裸露新生儿胸部,必要时医务人员协助固定体位。
1.2.2.2 改良组 采用关节棉带约束法固定体位。护理人员将新生儿仰卧于远红外线辐射台正中,确认拍片环境符合要求、拍片设备及技术完好备用时,去包被。将长关节约束棉带中点置于新生儿头顶,让长关节约束棉带中段35cm部分包绕新生儿头部,分别将长关节约束棉带自头顶左右两侧沿外耳向下经颈至腋下,由内向外缠绕上臂1周~2周,约束肘、腕关节,其尾端压在IP板下;将短关节约束棉带中点对应耻骨联合分别自髂嵴由外向内缠绕大腿2周,约束膝、踝关节,将短约束带尾端压在IP板下。约束时不宜过紧,以约束头颈不过度活动,手臂不能自如挥动、双腿不上抬自然平放为宜。调整新生儿体位,摆正头颅,使头与脊柱保持直线,呈正位,裸露胸部,确定新生儿病情和体位符合拍片要求,报告放射科技术人员拍片,暂时离开床边,在拍片室外窗口观察新生儿。
1.2.3 评价指标 ①固定体位耗时:指护理人员为新生儿开始使用约束带到完成体位约束固定,摆正体位直至完成拍片所需要的时间。用秒表计时,记录每例新生儿所用时间并分组统计。②拍片次数:记录和统计两组新生儿一次拍片成功例数和重新拍片例数。重新拍片是指拍片完成后,观片室放射科医生确定因体位不正或固定不牢不能给出放射诊断而再次拍片。③X线胸片质量:依据卫生部照片质量分级评价标准[5],记录和统计两组非废片和废片例数。
1.2.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版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两组间固定体位耗时的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新生儿固定体位耗时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新生儿体位固定耗时比较(±s) s
表1 两组新生儿体位固定耗时比较(±s) s
组别 例数 耗时范围 固定体位耗时传统组 519 117~195 145.20±16.67改良组 532 116~165 131.11±8.57注:两组耗时比较,t=1.982,P<0.05。
2.2 两组新生儿拍片次数及X线胸片质量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一次拍片成功率及其X线胸片质量比较 例(%)
我院新生儿科是无陪护病房,因诊断和保护性隔离的需要,在病区内设置新生儿专用X线拍片室,由护理人员负责新生儿的体位固定,协助放射技术人员完成床边拍片。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发现传统的手足约束带法,可以固定新生儿的四肢,减少手臂、下肢的舞动,但新生儿的头部、躯干、臀部、膝关节等仍可摆动或扭动,头与脊柱不能保持在一条直线上,难以达到拍片要求,多次重复摆正体位,耗费护理人员和拍片技术员的时间,遇到依从性极差或病情不稳定者,护理人员不得不守护在新生儿身边,安抚固定新生儿,此问题引起我科护理人员的关注,于2012年4月—6月记录拍X线胸片新生儿的情况,多次组织讨论,分析针对手足约束固定法的不足,由护理人员自行设计并制作了关节约束棉带,于2012年8月用于临床新生儿床边胸部X线拍片。结果显示,关节棉带约束法固定体位优于手足约束带法。
经临床应用发现,关节棉带约束法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新生儿舒适安全,制动效果好:关节棉带约束法固定体位,针对新生儿的头颅、颈、肩、髋关节、膝关节进行固定,使双上肢呈外展功能位,双下肢自然平放,使颈、肩、髋及膝等大关节都处于功能位置,从而达到有效固定。关节约束棉带选用全棉布料,填充太空棉,满足接触新生儿皮肤柔软无刺激的需要,由于增加了约束带的宽度和厚度,受力面积增加,缠绕新生儿头部、四肢时,压力得以缓冲,从而增加新生儿的舒适度。本研究中,改良组因体位固定不佳而重新拍片的新生儿8例,重拍率1.5%,明显低于手足约束带法固定的重拍率11.8%,不仅减少了护理人员和放射技术员的工作量,同时也使新生儿接受放射辐射的机会减少。②节省时间:使用关节约束棉带固定法固定新生儿体位所需时间 为(131.11±8.57)s,明显低于手足约束固定法的耗时(P<0.05),而这段时间是护理人员、放射技术人员和新生儿同时耗费,在新生儿集中拍片时改良组的优势更加明显。改良组在确定PICC导管的部位时都能一次性获得满意的X线胸片,当新生儿肢体留有静脉通道或者皮肤有破损时,改良组都可有效约束固定患儿体位,并获得满意的拍片效果。③X线片质量高:本研究改良组在固定新生儿体位时制动效果好,放射科医生统计拍片质量时,废片率为0.9%,明显低于手足约束固定法(P<0.01)。
综上所述,关节棉带约束法用于新生儿床边拍摄X线胸片时,固定体位效果良好,可操作性强,新生儿安全舒适,耗时短,有利于提高拍片质量。另外,关节约束棉带制作简单,在使用过程中深受护理人员和放射技术人员的欢迎,值得推广使用。本研究使用关节棉带约束法用于新生儿床边拍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对于婴幼儿的拍片固定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虽然使用关节棉带约束法用于新生儿床边拍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使用时间有限,对于其他年龄段的儿童,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尝试,如何更好地保护新生儿,减少X线辐射,将进一步进行研究与探讨。
(自制约束带法在研制过程中得到护理部和放射科技术员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1] 蒋宁,张建英,裘华兴,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X线征象与临床对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4):3299-3300.
[2] 任香娣,孙献梅,彭艳,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床边X线检查的防护[J].护理研究,2011,25(12):3251-3252.
[3] 庄儒耀,张贤玲,陈丽珠,等.计算机X线摄影在急症新生儿胸部床边摄影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07,13(7):797-800.
[4] 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33.
[5] 刘怀军,刘建新.医学影像学质量控制与管理[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