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和 (湖北省通城县人民医院外二科,湖北 通城 437400)
随着目前全球老年化趋势,骨质疏松症[1]已悄然成为了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包括驼背、慢性疼痛、骨折,腰背痛常为首发就诊症状,双膦酸盐类(如:唑来膦酸注射液)是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重要药物之一。本临床研究旨在分析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
1.1 诊断标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2]即是以骨密度仪(Lunar双能X线)测得的骨密度低于同性别骨峰值2.5个标准差以上,有明显的骨痛症状且伴日常生活功能受限。排除低钙或高钙血症、血清肌酐清除率<30 ml/min、骨折急性期、肿瘤等。依据李鉴等的骨质疏松性腰背痛临床分型标准分型。
1.2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确诊的,以腰背部痛为首要症状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共72例,采用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情况分析:男20例,女52例,年龄(65.3±8.5)岁,腰背痛分型Ⅰ型16例,腰背痛分型Ⅱ型37例,腰背痛分型Ⅲ型19例。
1.3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治疗前常规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各项检测均在正常范围,治疗组: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100 ml(5 mg,诺华,静脉滴注,滴注时间>30 min,250 ml生理盐水使用前后冲管)给药周期每年1次。同时口服钙尔奇 D 600 mg,2 次/d 加骨化三醇 0.25 μg,1 次/d。对照组:静脉滴注250 ml生理盐水,也同时口服钙尔奇D 600 mg,2次/d加骨化三醇 0.25 μg,1 次/d。
1.4 观察项目及疗效评定:①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3]:评价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各项疼痛的改善情况(包括:静息性腰背痛、翻身痛、前屈后伸痛),分为四级:优,改善≥80%;良,改善为60% ~79%;中,改善40% ~59%;差,改善<40%。达到优、良两项合计为有效率。②骨密度测定:采用美国诺兰德双能X线骨密度仪,型号XR-600,测定患者腰椎L1-4及股骨近端骨密度值。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 t检验;计数资料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患者VA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腰背痛症状及体征评分明显下降,腰背疼痛明显缓解,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者VAS评分比较(分)
2.2 骨密度改变: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骨密度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骨密度明显增加,(TL1-4=72.31,P=0.0;TWard=62.39,P=0.0)。见表 2。
表2 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g/cm2)(±s)
表2 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g/cm2)(±s)
组别 例数 L1-4治疗组 对照组Ward三角治疗组 对照组治疗前36 0.94±0.04 0.90±0.04 0.42±0.04 0.44±0.02治疗后 36 0.91±0.03 0.44±0.02 0.40±0.04 0.36±0.01 t值 3.84 4.67 65.65 62.39 P值0.07 0.0 0.0 0.0
2.3 不良反应:治疗组在用药3 d后,有3例患者出现肌肉酸痛,有3例出现发热,体温高时达39.5℃,1例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行对症支持治疗后明显好转。治疗后1个月时复查电解质示有7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低钙血症,行补钙对症治疗后明显好转。
随着我国乃至全球逐渐的老龄化,老年人的社会比例增加,有较大一部分老年人长期被骨质疏松症所困扰,临床症状出现腰背痛,程度严重者可发生骨折、驼背、身高缩短、运动障碍、肺功能受损等。其特征[4]是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退化,导致骨脆性增高,骨折危险性增加。骨质疏松破坏骨形态、结构,影响骨骼内环境,骨内压增高,微循环血液淤积,骨膜应力增加;再则,椎体压缩变形,脊柱稳定性下降,周围肌肉张力代偿性增加,更加刺激周围软组织,从而产生临床上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痛。因此,广大临床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痛患者迫切需要一种使用疗效确切、安全、不良反应小的治疗药物。
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痛,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只能在短期内缓解症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长期应用副反应较大,因此还是需要从根本上治疗骨质疏松的药物[5]包括骨吸收抑制剂(包括双膦酸盐等)、骨形成促进剂等。唑来膦酸[6]是近年来新研制的双膦酸盐注射剂型。唑来膦酸是第三代含氮双磷酸盐类药物,行静脉滴注,可以显著减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7-8]表现在如下方面:①抑制破骨细胞合成及活性,促其凋亡,减少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的释放,缓解骨痛;②抑制破骨细胞对成骨细胞的刺激;③与羟基磷灰石结晶强力结合,对抗酶的消化。在体内唑来膦酸可以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对骨骼表面的吸附能力,抑制其在骨表面的生物活性,降低破骨细胞的寿命促进其凋亡,进而达到抗骨吸收的作用。
本临床研究表明,患者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腰背部疼痛近期及长期效果均较明显,且患者用药1个月后骨密度明显增加,可能与唑来膦酸的止痛及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等作用机制有关。另一方面,本研究发现,患者使用唑来膦酸后出现发热、肌肉关节酸痛等不良反应较少,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有效地对症支持治疗,可以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唑来膦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痛的方法,依从性好,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
[1] Fei Qi,Wang Bingqiang,Tang Hai,et al.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zoledronic acid for treatment of primary osteoporosis[J].Yao Wu Yu Lin Chuang,2011,8(3):68.
[2]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2011年)[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1,4(1):2.
[3] 蒋元斌,史政康,全海祥,等.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骨科,2013,4(4):203.
[4] 贾秀娟,贾 黎,钟丽娜,等.高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的安全性及疗效初步分析[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3(10):1080.
[5] 王勇平,郑安梅,尹自飞,等.唑来膦酸联合放疗治疗脊柱转移瘤[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1,8(5):16.
[6] 林 华,徐天舒,范 璐,等.唑来膦酸干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对骨量的影响[J].中华骨科杂志,2011,31(12):1331.
[7] Zhang xiaomei,Liu zhongzhou.Zoledronic acid and osteoporosis[J].Zhong Guo Gu Zhi Shu Song Za Zhi,2009,15(11):857.
[8] Peng Liubao,Cui Wei.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zoledronic acid[J].Zhong Guo Xin Yao Yu Lin Chuang Za Zhi,2007,26(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