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型肝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4-12-02 03:17:10韦鸿光陈南桂广西浦北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广西钦州535300
吉林医学 2014年31期
关键词:丙型黄疸型乙型

韦鸿光,陈南桂 (广西浦北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广西 钦州 535300)

现代医学认为,黄疸型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使肝细胞变性和坏死、肝组织破坏重构,导致血液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不能正常从胆道排出,随血液运行到全身各处,从而引起尿液、皮肤、黏膜和巩膜出现黄染。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是保肝、护肝、抗病毒、退黄等,但退黄效果欠佳。中医认为,黄疸的病因有内外两个方面,外因多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所致,内因多与脾胃虚寒、内伤不足有关,内外因素互相作用。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金匮要略·黄疸病》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由于湿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常,肝胆疏泄受到影响,胆液渗入血中,溢于肌肤引起黄疸。中医治疗大法是化湿邪利小便。2008年8月~2013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黄疸型肝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08年8月~2013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118例黄疸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对照组58例。治疗组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14~62岁,平均38.52岁,病程1个月~26年,急性肝炎15例(乙型12例,丙型2例,戊型1例),慢性肝炎31例(乙型28例,丙型3例),淤胆型肝炎10例(乙型9例,丙型1例),重型肝炎4例(乙型3例,丙型1例)。对照组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16~59岁,平均37.68岁,病程0.5个月~25年,急性肝炎13例(乙型11例,丙型1例,戊型1例),慢性肝炎30例(乙型26例,丙型4例),淤胆型肝炎9例(乙型8例,丙型1例),重型肝炎6例(乙型4例,丙型1例,戊型1例)。两组资料(病程、病情程度、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入选的98例患者均符合:①《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修订版)》中临床分型(急性、慢性、重型及淤胆型肝炎)及各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依据[1];②血清总胆红素测定均>34.2 μmol/L,谷丙转氨酶超过正常值的2倍(>80 IU/L);③经各种仪器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如肝癌、肝硬化、阻塞性及溶血性黄疸以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等)所引起的黄疸。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10 ml缓慢静脉滴注,1次/d,重型肝炎2次/d;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30 ml缓慢静脉滴注,1次/d;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舒肝宁注射液(贵州瑞和制药有限公司)10 ml缓慢静脉滴注,1次/d。并根据病情给予补充新鲜血浆、人血白蛋白等综合治疗。

1.3.2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茵陈蒿汤治疗,药物组成:茵陈60 g,栀子12 g,大黄10 g,虎杖15 g,田基王 30 g,白术12 g,白花蛇舌草30 g,鸡骨草30 g,丹参15 g,赤芍 15 g,茯苓20 g,大腹皮15 g,郁金10 g,枳实10 g,甘草6 g。上药加水煎至400 ml,分早晚两次口服,1剂/d,治疗15 d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效果。

1.4 观察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器检测两组的血清胆红素和肝功能等指标,观察其疗效。

1.5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显效:黄疸(皮肤、黏膜)及伴随症状消失,体征明显好转,肝功能(TBIL、ALT、AST)恢复正常;有效:黄疸(皮肤、黏膜)及伴随症状明显好转,体征有所好转,肝功能(TBIL、ALT、AST)指标明显下降;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肝功能(TBIL、ALT、AST)指标无下降或升高。以显效和有效统计为总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利用四格表资料的χ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黄疸型肝炎是由于肝炎病毒入侵人体,在肝脏细胞内繁衍[3],使肝细胞变性和坏死、肝组织破坏重构,胆小管堵塞,导致血液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不能正常从胆道排出,随血液运行到全身各处,从而引起尿液、皮肤、黏膜和巩膜出现黄染。胆汁长期淤积,可加重肝细胞的损害,导致重症肝炎。临床上西医常用的药物有多烯磷脂酰胆碱、甘利欣(甘草酸二铵)、舒肝宁注射液,但退黄效果欠佳。黄疸型肝炎属中医“黄疸”的范畴。笔者认为黄疸型肝炎多因湿热蕴结,气滞血瘀所致。治疗上清热利湿退黄为主,佐以活血化瘀解毒。2008年8月~2013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黄疸型肝炎患者,在西医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甘利欣(甘草酸二铵)、舒肝宁注射液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方中重用茵陈清热利湿,为退黄专药;田基王、栀子、茯苓、白术、大腹皮清热利湿退黄,使湿邪从小便去;虎杖、鸡骨草、白花蛇舌草、丹参、赤芍清热解毒退黄,活血化瘀;郁金理气解郁;大黄、枳实急下阳明以通腑实。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退黄、活血化瘀解毒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茵陈具有促进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酯结合的成分[4],有降低血清转氨酶的活力,减轻肝细胞变性坏死的作用[5]。

本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型肝炎临床疗效更佳,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1] 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会肝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1,19(1):56.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43-151.

[3] 李新春.中西医结合治疗黄疸型肝炎临床体会[J].吉林医学,2011,32(18):3677.

[4] 董兴海,陈 刚,张经风.茵陈蒿汤经透皮给药治疗胆绞痛研究.中华消化杂志,1997,17(30):141.

[5] 钱亚邻,孙沛毅,陈维铭.乙肝Ⅱ号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时的抗氧自由基的作用[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4):201.

猜你喜欢
丙型黄疸型乙型
1990—2019年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负担评估
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发热黄疸型牛疾病的临床诊治
干扰素复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治疗分析
发热黄疸型牛病的临床鉴别及其治疗分析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10
心理护理对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预后及其影响
哈尔滨医药(2015年4期)2015-12-01 03:57:56
初夏猪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治措施
金昌市2006—2013年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
一起猪乙型脑炎病的诊断与防治